“刷屏”時代,我們該怎樣“讀書”?

日漸長,綠正好,春來正逢讀書時。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伴隨著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社交媒體的好書評選、電商平臺的促銷推送,提醒著步履匆匆的人們勿忘在大好春光與閱讀相伴。“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古人的這句詩,恰到好處地道出與書為伴的閱讀之樂。如今,新媒介、新場景、新形式改變了閱讀的習慣、拓寬了閱讀的內涵,當“讀書”遇上“刷屏”時代,閱讀的“質感”該怎樣保持?“書香”又該如何繼續傳遞?

閱讀,有手不釋卷者獨愛紙本墨香,沉醉於書展、書店、書本的魅力;也有視聽兼備者更喜聲畫共賞,享受著聽書、快讀、刷屏的自在。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均紙質書閱讀量有所減少,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與人均數字閱讀量均有明顯上升。2020年,我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351。6億元,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達到4。94億。白紙黑字進入方寸螢幕,章節句段搭配背景音樂,起承轉合變身簡短解說,詩文意象融合視聽效果……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以“聽眾”“觀眾”的角色來“讀書”。然而,“刷屏”式閱讀,在讓閱讀習慣觸手可及、方式靈活多變的同時,也帶來了注意力碎片化、內容娛樂化、思維簡單化、理解庸俗化等不同程度的問題,屢屢引發爭論與擔憂。

“刷屏”時代,“讀書”何為?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從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入手。一方面,閱讀的重要目的在於求知。閱讀形式的進階,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豐富了知識內容的開啟方式。在閱讀體驗上,“聽書”“快讀”等方便快捷的選擇,讓隨時隨地隨心獲取知識成為可能;融合多重形態的視聽內容,更讓閱讀由平面式的“紙上得來”升級為立體式的“盡觀天下事”。在資訊儲備上,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不僅打通了書本與書本之間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內容與無限資訊之間的界線。知識的觸類旁通、規律的舉一反三,藉由“跳轉來源”“相關推薦”等方式,由點及面、串珠成鏈,為讀者帶來一場又一場“說走就走的探索遨遊”。

另一方面,閱讀的重要意義更在於啟發思考。閱讀習慣的區別,不應與精神文化世界的豐富或貧瘠相關聯。求知的方式各異,但無論是看畫面、聽聲音還是瀏覽文字,攝取知識和資訊之後,在化零為整、沉潛往復中使之沉澱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朱熹有云,“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文字留白處的掩卷長思、聲畫落幕後的意味深長,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中充盈著讀者的精神家園。而以此為基礎,閱讀行為本身的另一種魅力也更加凸顯:以思考的力量在資訊浪潮中保持專注與篤定,在筆墨世界中涵養情懷與氣質。這種魅力,正是走馬觀花的快餐式閱讀、蜂擁而至的流量化內容所不能給予讀者的獨特饋贈。

林語堂曾這樣解釋“讀書”:“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且讀書須“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由此看來,無論是以紙墨書香還是視聽體驗來滿足讀者的閱讀“興味”,形式不拘,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螢幕內外獲得“開卷有益”的薰陶和昇華。正因如此,我們不必糾結於閱讀形態上“有形之書”與“無形之書”的區別,更應專注於閱讀深度上從“有字之書”到“無字之書”的錘鍊。讓閱讀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更加深入地推進全民閱讀,更為廣泛地建設“書香中國”,這正是一年一度的“讀書日”所應點亮的人文之光,所應樹立的精神氣象。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全社會營造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今天讓我們跟隨高洪波、肖雲儒、侯軍、黃詠梅四位作家的腳步,走近北京、西安、深圳、杭州四座城市,聽他們講述書香故事,感受人與書、人與城的相知與相擁。

北京的高校多,圖書館多,書店多,愛讀書的人也多。北京的實體書店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平均每萬人就擁有零點八家書店。也因此,北京的閱讀活動眾多,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這兩年,北京興起了網上讀書會,這是網路時代讀書人的雅集形式……

在西安一帶的方言裡,把“書”字、“樹”字都念作“福”。讀書就如同栽樹,目的都是為了成材,而這,是人生的福,也是社會的福。鐘樓書店以其國營老店獨有的莊重,雄踞西安城的中心;民營書店則如雨後春筍般,在西安城的大街小巷拔節而起……

書香是慢慢凝聚起來的,書香社會是日積月累積澱出來的,而書香城市更是幾代人“咬定青山不放鬆”、上下齊心營造而成的。如今的深圳,已擁有大大小小上千座圖書館,遍佈全城的大書城、小書吧引領著閱讀的風尚,深圳的人均購書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各大城市前列,人均讀書量同樣名列前茅……

周遭天青色,遠處山影淡,人在書中游,在杭州的圖書館以及大大小小的書店、書吧,隨處可以看到這麼詩意的畫面。這些畫面與其說是風景,不如說是日常,嵌入煙火百姓家。有的書店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有的主打“每週只推兩本書”,有的店中有可愛貓咪待客……不大的空間裡處處透露出主人的個性愛好,逛這些書店就好比跟愛書之人見面、傾談……

對於熱愛閱讀的人們來說

那些曾淘到過心頭好的書店

那個最常坐的圖書館角落

那些一起談書論人生的好友

……

已和一座城融為一體

成為眷戀懷想的內在組成部分

作者:李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