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開啟收視榜,9月以來,《那年花開》以4。166‰的搜市率雄踞榜首,高居不下,這部劇一經播出就話題不斷,先是“娘娘”孫儷再挑大樑出演大女主劇,再是俞灝明微博發圖回擊惡意攻擊彈幕,都讓《那年花開》持續吸引了足夠多的注意力。儘管如此,該劇本身選材的創新、宏大而不失深度的格局、服裝場景製作的考究以及張晨光、劉佩琦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表現等硬性條件都是吸引核心觀眾勤奮追劇的資本。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觀眾的品味提升,“半正劇”也能成新寵

《那年花開》以一個俯瞰的大全景開場,再現了民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建築的恢弘大氣,為本劇定下了厚重的基調。用陝西女首富周瑩的奮鬥傳奇作為主線,穿插商界爭鬥、情感糾葛的情節,讓被成堆的家庭倫理、仙俠玄幻劇所淹沒的觀眾感到耳目一新。

選擇特定歷史時期的秦商發展史作為大環境,講述吳氏家族在紛雜的商戰中的各種明爭暗鬥,這樣的劇本是偏“正劇”的。老老實實拍正劇往往會陷入叫好不叫座、或甚至無人問津的窘境,但該劇編劇的聰明之處在於突出目前市場大熱的“大女主”、“虐心”等元素,著重描繪從混混到商界女強人的蛻變過程和女主的兩段感情線,同時又避開觀眾審美疲勞的女主人設。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那年花開》女主角不是讓觀眾著急的“傻白甜”,孫儷飾演的周瑩出生民間,渾身一股狡猾的市井氣,自小就聰慧無比,深諳在社會摸爬滾打的套路。她嫁入名門望族與意中人結合,但隨即遭遇人生劇變、成為了寡婦。在為吳家洗刷冤屈、光耀丈夫門楣的願望驅動下,她堅強地撐起一個家族(這樣堅韌的品質讓人不禁聯想到《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

周瑩不是被掉包的皇帝女兒,不是被封印了蓋世武功的俠女,對於中國電視劇市場來說,觀眾對於女主口味的轉變也透露出了對於影視劇更高一層的追求,即不是一味追求消遣式的代入感,而是追求角色本身形象塑造的豐滿度,這體現了觀眾一定程度上的品味的提升。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用心可贊,但一些細節尚需打磨

儘管前文中對角色人物設定有所褒獎,但並不意味著該劇角色塑造水準已達到優秀,或者說,也僅僅是部分脫離了“YY”式男女主、“臉譜化”式配角的程度。男主角吳聘、第二男主沈星移和女主之間的愛情顯得頗為突兀,彷彿各有使命,其間的人物情愫之微妙難以捕捉也難以難受。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從整體來說,該劇還是難以擺脫國產電視劇“禁不起放大鏡”來看通病,儘管服裝、食物、建築連同畫質都精細無比,但人物之間的對話和互動仍顯粗糙、浮於表面。比如趙白石審案時突然一句讓人跳戲的“取保候審”;又例如,各位角色的臺詞僅僅為情節編排,一句無法服務於情節、卻能窺見角色自身靈性的“閒話”都找不到,這些細節之處都難以讓觀眾真正融入劇中,體會到眾角色有血有肉、各有稜角的脾性。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劇情冗長,難逃國產電視劇俗套

此外,《那年花開》的冗長也落入了國產電視劇的俗套。情節雖然可以稱得上緊湊,但充滿著“他們要做很多正經事,但和我這個看戲的人無關”式的無聊,這也許與劇集的冗長有關。74集,每集40多分鐘,這部劇對於任何導演、編劇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若本身沒有史詩的分量,史詩般的時長只是白白為劇情注水,浪費了一個可以是很好的40集或者50集電視劇劇本。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意味著觀眾品味提升,可依然不能免俗

對於目前追求不高,只需消磨時間的受眾而言,冗長的劇集或許還是難以發現也易於接受的事情,但隨著觀眾鑑賞能力的提高,在以精煉、高質量為特色的《黑鏡》、《神探夏洛克》等英劇以及平均時長為二十分鐘、不超過二十集的日劇對國內市場的衝擊之下,國產劇集維持冗長的“傳統”可能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