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文/元氣少女QMQ

如果你看過中國古裝劇,那麼你一定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麼你肯定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職業叫“更夫”,或稱“打更人”,這是帶著濃厚中國色彩的古代文化字眼。

所謂打更,在古時候又叫擊柝(tuò),柝是木頭做的一種響器,俗稱梆子。打更,即擊柝,就是夜間巡邏,一邊走一邊敲梆子。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古人的生活與我們相去甚遠,現代社會的夜晚更是街市如晝、光怪陸離,現代人自然會感到好奇,為什麼會有“更夫”這個職業呢?古代人大晚上不老實在家待著睡覺,跑出來敲鑼打鼓、一頓瞎吆喝為的是哪般?

別以為聰明的古代人是沒事兒找事,其實打更的作用可不小!

打更的重要作用有兩個,首先第一個就是報時,又叫做報更。

現代人,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智慧時代,想要知道現在幾點,對我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隨手滑開手機螢幕就能看到時間,如果你點開世界鐘錶,甚至還能隨時隨地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是什麼時間。然而,古時候因為科技水平有限,對於人們來說,“計算時間”和“報時”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中國最早的計時器是春秋年間的“漏刻”,所謂“漏刻”,就是人們透過水滴來測算時間,“漏刻”發展到明清年間,就升級為更為精密準確的“四級漏刻”,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就是公元1745年所造的四級漏刻。

"漏刻"雖然可以計時,但是初期操作起來比較複雜,而且耗費人力較大。

所以古人又發明了圭表,圭表又叫日晷,即透過太陽的影子來測量時間,比起“漏刻”,日晷使用起來倒是簡便許多。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如果是比較短的時間段的話,人們也會透過焚香的方式來記錄時間。西方的“自鳴鐘”傳入中國要等到明朝後期,但是“自鳴鐘”是舶來品,價格昂貴,僅有官宦、富貴人家能夠使用。老百姓們要知道時間,只能靠更夫了。

宋代詩人洪适說:"說與譙門漫打更,卻怕催歸騎",有了更聲,老百姓們才能知曉歸家的時辰,對於古代人來說,夜晚的更聲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更夫出門打更,也並非只是像電視上演的,隨便吆喝幾聲就能完事的。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在古代,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地方,都會設有"譙樓",這是專門負責計時和報時的地方。

“譙樓”一般位於城池的正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在城內興建的樓房,一般不得高於“譙樓”,這是出於城市防衛考慮,在譙樓上登高遠眺,可以更好地觀測到遠處的情況,防範城池外的敵情。

所以在古代,更鼓分明則代表了地方的治安狀況良好。

譙樓更鼓如果每天都能按點報時,說明此地外無敵人入侵,內無強盜橫市;相反,如果地方行政運轉糟糕、盜賊蜂起,哪還能顧得上報時呢?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譙樓地位重要,所以其規模一般不會太小,如宋代程度的銅壺閣,樓身以磚石築成,“上下兩層,一共十四間房,寬十丈深五丈六尺”,其壯觀程度可見一斑。

譙樓裡安排輪班人員時刻守衛漏刻,記錄時間,然後更夫則分班報時。不同地方的更夫想要知曉時間,還可以看譙樓上的各種鼓角與旗號,看懂這些鼓角旗號的資訊,需要知曉特定的"密碼系統",所以更夫們也是要接受正規的"崗前培訓"的。

可見,古代譙樓更鼓制度的運轉是十分嚴密的。

更夫敲梆子報時也是有講究的:全夜一共劃分為五個更次,戌時(晚上八點,古時兩小時為一更)敲一記鑼,連續敲兩記梆(記為一次),這為一更天;亥時(晚上十點)鑼聲兩記,梆敲兩次,這是二更天;三更天之後,梆子只敲一記就記為一次。除了夏季,其他季節在凌晨五點到六點之間還會加一次“亮梆子”,只敲梆子不敲鑼。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現代景區中的打更演員

除了報時之外,更夫還充當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防火隊員。

古代走火一般都發生在深夜,一旦發生火災,救火不及時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據二十四史記載,從西漢至清末,中國就發生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災。這還僅僅只是有據可考的資料,在防火裝置低下、史書記錄不到的小地方,火災的次數肯定是不容樂觀的。所以,夜間防火就成為一種必要手段。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實行宵禁制度,夜晚是不允許尋常百姓出行的。

所以,作為在夜間行走唯一合法的人——更夫,就擔起了監控火險的這一重要職責。更夫夜間定點巡鑼,敲鑼報時的同時還會喊上他們的口號"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也算是最早的官方消防隊"宣傳語"了。

如果真的遇上火險,更夫就會用力敲響手上的鑼鼓,叫醒熟睡的居民,搬來“火鉤”、“雲梯”,尋水救火。到了明清年間,大城市裡還會分割槽分片派遣更夫輪流出門清查火種,這也是為了預防火災。

古代晚上會什麼會有打更人?原來除了報時間,還有很大的作用

可見,更夫這職務雖小,但作用卻不可小瞧。

隨著時代的進步,精確的手錶、訓練有素的消防隊以及智慧監控裝置取代了更夫,打更這一職業漸漸地也就消失在了人們的生活裡。但在中國一些農村裡,依稀還可以見到打更人的身影。安徽省黟縣西遞鎮的西遞村於上世紀末成立了一個“防火打更隊”,每到夜裡,隊員們就會拿上手電,出門打更,嘴上吆喝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打更的傳統雖然不再,但決心守護一方平安祥和的打更精神依然影響著中國人。

參考資料

1、《打更雜考》,王老誠

2、《百年“防火打更隊”》,何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