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說起扇子,你可能想到廣場舞阿姨手上的舞扇,姥姥手裡夏天用來驅趕蚊蟲的蒲扇,甚至印了小廣告的宣傳用的塑膠團扇……

你也有可能想到的是文人雅士手中繪有書畫作品的摺扇,《西遊記》中鐵扇公主手裡的芭蕉扇,戲劇或相聲表演時,演員手裡的扇子道具……

扇子就是這樣一個兼具雅緻與俗氣,既有實用價值又極具審美價值的器物。它可以是姥姥手裡的蒲扇,隨處可見;也可以是齊白石的扇面畫,一扇難求。

更讓人驚訝的是,扇子從古至今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儲存最好的扇類實物,是春秋晚期的一把短柄竹扇。

扇子發展至今,長久不衰,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物質功能,更重要的是因為扇子作為審美符號、藝術載體,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生命力。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摺扇

神秘的扇子起源

關於扇子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從流傳下來的有關扇子的傳說故事中,你會發現

扇子文化的創造和繁盛歷史,與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是同步的。

民俗神話傳說中,有伏羲女媧因是兄妹成婚,女媧羞怯難當,“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在這裡扇子出現在了創世神話中。

堯舜也有關於扇子的傳說。

相傳堯王在位時,有一種祥瑞之兆,叫“萐莆生廚”。後世的記載中,萐莆本是一種草,可以做扇子。而“萐莆生廚”是說,廚房中自己長出一種肉脯,這種肉脯像萐草一樣薄,搖動時有風,肉脯自身寒涼、久置不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萐莆已經具備了扇子的功用。

舜帝因發明了五明扇,也被後世認為是扇子的創始人。“五”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明”有聖明的意思。相傳舜帝視察東南西北中時,都會帶著五明扇以視廣開視聽。這裡的五明扇便衍變成了後世王侯公卿的儀仗扇。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儀仗扇

在創世神話和遠古傳說中都有扇子的身影,可見扇子的起源要遠比我們認為的早。沈從文也曾推測,扇子的使用最早可能在新石器時代。

其實,

扇子的發明和運用在原始社會時期,可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當遠古人類感到炎熱難耐時,自然會拿某一片狀的物體遮陽避日或左右搖動扇風取涼。如果某個東西被固定用來扇風取涼,也就意味著扇子的問世。

先秦時期,扇子的材質和工藝較為簡單,多為萐莆、竹篾或動物羽毛。這一時期的扇子多運用在禮制上,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編織扇

到了兩漢時期,有許多關於團扇的記載,可見團扇從漢朝開始盛行於世。團扇在製作工藝、材質、造型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東漢時期絲織業發展,絲織用品不僅品質優良,還可以織出花、鳥、蟲、草、還有織字文錦。這些絲織品用在扇面上,就變成了品質優良,兼具社會和藝術審美的精緻團扇。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團扇

延續到魏晉時期,團扇依舊深受當時女子的喜愛。而且扇面繪畫,也在魏晉時開始盛行。

隋唐是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扇文化也隨之長足發展。這時候扇面製作精美,無論是素娟紙帛質地都宜書宜畫,在製作工藝上也有精湛的鏤空雕漆技藝,而扇柄的製作材質也出現了象牙、名竹、白骨等。

摺扇在兩宋時期從日本、朝鮮傳入中國,隨著摺扇的興盛,書畫扇、買扇、藏扇、玩扇也成為一種時尚。唐宋時期,流傳下來關於扇子的詩詞歌賦、名人韻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明清時期,一方面水墨丹青、墨書住印,使扇面書畫藝術達到了最高境界;一方面雖然世界形勢是“西風東漸”,但扇子卻呈現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傳入歐洲國家。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繪有水墨丹青的扇子

中國古扇品種豐富、花色繁多,流傳下來不再是一個個物件,而是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一種文化。扇文化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不管是在製作工藝、還是藝術審美上都與當時不同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階段相一致。

五彩繽紛的扇文化

扇子的藝術魅力與文化意義,使它在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的社會中,依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審美精神。

扇子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間信俗中寓意美好吉祥;它也是文人雅士寄託情志的意象,抒發情感的載體;同時扇子與書畫、戲劇、舞臺等多種藝術形式相融合,展現了多姿多彩的審美藝術。

民間吉祥寓意

魏晉南北朝習俗,女子出嫁時要手執一柄紈扇或花扇遮掩臉面,等到了新郎家舉辦儀式時,會有專門的“卻扇”禮,為新娘拿下遮面扇。

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唐朝,唐朝統治階層並不主張舊制,想要禁止卻扇禮,但這一習俗依舊在民間十分盛行。這是因為,“扇”音同“善”,並且女媧伏羲創世神話中,也有以扇遮面的傳說,在民俗信仰中有祥瑞的寓意。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新娘以扇遮面

在《本草拾遺》中記載“敗蒲扇灰和粉,粉身止汗,彌敗者佳”,蒲扇入藥可以治熱病。扇子也就寓意驅邪避兇和力量,神話故事中八仙之一漢鍾離的寶扇、濟公手中的破蒲扇都有祛除妖邪的力量,《西遊記》中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更是有通天的力量。

另外,扇子還寓意“孝”。《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黃香冬天溫席,夏天扇枕,因此後世也把扇子作為行孝的工具,與“孝”聯絡在了一起。

在民俗中,扇子一直被作為吉利、祥瑞的象徵

,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扇形窗、扇形圖案。扇子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一種吉祥的符號,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人雅士寄託情志

扇子也是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就像“五明扇”寓意舜帝廣達聖明一樣,在文學作品中,扇子寄託了文人雅士的情志。

最早以扇子寄託情志的,大約是班婕妤的《團扇歌》,此中的合歡扇被用作男女情意的意象。在後世的詩詞中也被借題發揮和廣泛運用,例如,晉代陸機的“寄情在玉階,託意唯團扇”,唐朝李白的“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等。

《念奴嬌·赤壁懷古》裡寫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裡的扇子是睿智、是運籌帷幄。描寫諸葛亮時,總是離不開扇子,也是因為“搖扇子”有運籌帷幄這一意象。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羽扇綸巾

江南一代管扇子叫“揚仁風”,語出魏晉時期的袁宏,“輒當奉楊仁風,慰彼黎庶。”“揚仁風”寄託了名仕對執政者仁政廉潔的期望。這一意象還被運用在建築上,如頤和園的揚仁風扇面殿。

不起眼的扇子,寄託了文人雅士對真善美的嚮往

,在他們眼中扇子是一種文化載體,有著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

扇子多彩的藝術展現

扇子從招風納涼的實用價值到經久不息的審美價值,

除了其本身作為“工藝之扇”的工藝藝術外,還因其作為“藝術之扇”與其它藝術形式融匯發展,形成多姿多彩的扇文化。

扇子流傳至今有幾千年的歷史,從粗糙簡單到工藝精製複雜,其中有許多值得考究的技藝,像漢代的七輪扇,開了機械扇的先河。

而扇面與書法、繪畫,從魏晉時期便緊密結合在一起。

扇面畫改變了原來繪畫以長卷、卷軸為主要形式的大幅繪畫體系,開創了小品繪畫的先河。這不僅是改變了繪畫的形制,而是對書法、繪畫的創作主題與創作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扇面畫成為了書法繪畫的一種主要形式,近代以來,任伯年、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諸多名家,都創作有大量優秀的扇面繪畫作品。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扇面畫

扇子也是戲劇、相聲等舞臺表演的重要道具。

我們經常看到戲劇或相聲演員手拿一把扇子作為道具,或者舞臺佈景是一把開啟的摺扇。扇子在戲劇表演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早在明清時期就有以扇子命名的戲劇舞臺,例如明朝的《夭桃紈扇》、清朝的《桃花扇》。扇子在表演中作為重要的道具,經常作為意象被賦予特殊的意義。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梁祝》舞臺中的扇子道具

此外常見的扇子藝術形式,還有扇子舞、扇子歌、扇子功等等。

扇子可以說是綜合性的藝術載體,與多種藝術形式融會貫通,形成別樣多彩的扇文化。而作為審美藝術的扇子,也正是扇子流傳至今依舊深受人們喜愛的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核心。

隨處可見的現代扇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扇子作為夏季搖動生風的實用價值,正逐漸消失。而扇子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器物,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扇語言和源遠流長的扇文化。這種文化或許時常被人們忽視,其實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

融入了扇子美學的家居設計,中式園林設計中時常見到的扇形窗、帶有扇形靠背的椅子、客廳裡常見的扇形裝飾等。

上海世博會公園在設計時,也融入了“扇”的概念。公園的整個基地呈現摺扇扇面形,而喬木綠化仿照扇骨進行設計。中國國家體育館的設計靈感也來源於“摺扇”,被我們形象地叫做“中國摺扇”。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中國國家體育館

扇子的美學元素被中外服裝設計師,很好地融入了服裝設計中。中國美院教授吳碧波便是服裝設計中運用扇子元素的典型代表,她的許多作品都融入了扇子元素。而全球知名品牌Dior在2018年也設計了一系列融入了“中國扇子”元素的服裝。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Dior融入了扇元素的服裝設計

平面設計中,我們也時常看到扇子的身影。2004年北京AGI年會,便是以扇面作為年會的標識,各國設計師圍繞“扇面”主題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創作。2008年奧運創意公益海報也有中國扇的設計。

扇子不再侷限於具體的形,而是更多地作為一種扇元素、扇之韻、扇文化,附著於藝術設計和生活實物之中。

幾千年來,扇子源遠流長,大概是因為從古至今,它不管以哪種形式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雅俗共賞的扇子:招風納涼、遮灰避日?你怕是不知道扇子有多雅

團扇

知名藝術家吳冠中曾感言:“扇子納涼,不意成藝。”

扇子就是這樣既雅又俗的器物,在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中,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典型符號,對我們的文化語言和社會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