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究竟是哪裡人?

濫竽充數是一則由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的成語,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濫竽充數”。

根據《說文》,濫,泛也。其實濫的本意,並非冒充或以次充好。不會或不善吹竽也就罷了,為什麼要用“濫”字表達呢?這其實跟一個已經消失的地名有關,即“濫”。南郭處士,很有可能來自“濫”。地名取“濫”,或許與這裡在雨季經常遭遇水患有關。但因為來自濫邑的人冒充吹竽高手引發笑話,所以“濫”字又增加了一層不光彩的含義。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後來“濫”也就不再繼續作為地名使用。

說到濫,不能不提到在齊魯大地上已經消失的一個古國——邾國。

王獻唐在《春秋邾分三國考》中說,邾國疆域大概為:“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寧東境,滕縣北境,東西北三面界魯。”《漢書·地理志》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今濟寧市鄒城市嶧山之陽,有邾國故城遺址。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晏安,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楚與邾本為一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即便是同姓國家,互相攻伐甚至滅國也屢見不鮮,比如周王室伐鄭,晉國滅虢,晉國伐魯,以及同為嬴姓的秦國滅掉趙國。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車御曹俠於邾,為魯國附庸。曹俠,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俠生非,非生成,成生車輔,車輔生將新,將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顏和叔術,夷父顏即位,即為武公。

邾國建立之初,作為魯國的小弟和馬前卒,並沒有非分之想,但隨著周邊小國不斷被其滅掉,比如鹹丘、邿(今濟寧東南之師家莊)、茅、於餘丘、須句、根牟、鄟(今郯城縣東北)、闞、鄅(今臨沂北)等,邾國的疆域和實力不斷擴大,也就逐漸不服從魯國調遣,特別是到了齊桓公稱霸的時期,更是轉而投靠了更為強大的齊國。由於魯國為周公的封地,與周王室同為姬姓,關係更為密切,為削弱邾國的勢力,在各方的角力下(齊桓公也想為小弟爭取榮譽),周宣王將邾儀父顏的庶子友來,分封於商代子姓方國倪,魯國稱之為小邾。後來,因邾武公參與魯國政變,幫助魯伯御謀弒魯懿公,於魯孝公元年(公元前806年)為周宣王所誅,兄終弟及,叔術為君。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夷父顏昭雪,叔術讓國居濫。至此,邾國被分為三部分,即邾、小邾(倪)和濫,後人將邾、小邾和濫邑稱之為“三邾”。這就是濫邑的由來。

“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究竟是哪裡人?

《公羊傳·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叔術覺焉,曰:‘嘻!此誠爾國也夫!’起而致國於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叔術曰:‘不可!’三分之,叔術曰:‘不可!’四分之,叔術曰:‘不可!’五分之,然後受之。”也就是說,夏父一開始準備將三分之一的國土分給叔術,在叔術的再三推辭下,最後五分其國,把佔邾國面積五分之一的濫邑分給叔術。據現代考古發現,濫邑城址位於今棗莊市滕州市羊莊鎮土城村一帶。

《左傳》記載,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冬,黑肱以濫奔魯”。濫邑,自公元前781年叔術讓國建立,至魯昭公三十一年大夫黑肱“以濫奔魯”併入魯國版圖,共存續了約270年。

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魯國在後期經歷了三桓之亂,國力逐漸衰微,加之又處在齊、楚兩個大國及宋這個區域強國之間,疆域的變化應該比較頻繁。而濫邑位於魯國邊境,與首都相距較遠,往來交通還要繞過邾國和小邾國,發生戰爭時很容易成為棄子。

關於濫邑入魯後的命運,史書並無詳細記載。那麼,濫竽充數故事發生的時候,濫邑是否屬於齊國呢?

齊宣王約於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01年在位,齊湣王則約於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據此推測,濫竽充數的故事應該發生在公元前301年前後。

早在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比寶,魏惠王以夜明珠為寶,齊威王則以人才為寶,其中提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此處的南城,一說在今棗莊市境內,一說為今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境內的南武城故城。而泗上十二諸侯,就包括魯國和三邾在內。這個時候,濫邑與齊國之間,就可能有了一定規模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齊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四月,齊威王將田嬰封在薛地,號靖國君。薛國為濫邑的西鄰,齊國滅掉薛國後,想要實現有效治理,則必須與齊國本土相連。而此時的薛國,北有邾國、魯國,西有宋國,東有濫邑,如果與齊國本土連成一片,只能透過東邊的濫邑,與東北方向的南武城或被齊國滅掉的莒國相接。《戰國策·西周策·宮他謂周君章》載戰國中期人宮他之言曰:“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濫邑後來歸屬於齊國。

有了齊威王打下的基礎,到了齊宣王時期,他縱橫捭闔,重用田忌、孫臏等賢人,將疆域逐步擴大,不但幾乎將燕國滅國,還聯趙抗魏,留下“圍魏救趙”等成語。齊宣王還喜歡文學遊說之士,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拜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為上大夫,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書寫了百家爭鳴的佳話。

那麼,作為濫邑的樂手,南郭先生被選到都城為國君演奏,也就順理成章了。即便南郭先生當時還不是齊國人,而是魯國人或宋國人,由於戰國時期各國在用人方面較為開放,不要說藝人,即便令尹、上將軍這樣的重要位置,任用外國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所以找一個外國人進國家樂團也當不足為奇。

好在,“濫”這個地名早已不再使用,籍貫於斯的人,也就避免了作為南郭先生同鄉而被調侃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