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許振在傳統制作的基礎上創新使用蛤蜊貝殼做“魚眼”,看見魚燈一亮舞動起來,他臉上溢滿笑容。吳曉紅攝

中新網台州1月13日電(範宇斌 王敬)年關將至,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環市坎門街道的許家魚燈工作室,61歲的手藝人許振忙著趕製“鰲龍魚燈”。在他心中,這是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坎門鰲龍魚燈舞”與當地漁區民俗文化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淵源。許振是掌握鰲龍魚燈編扎技藝的許家第三代匠人,守藝30餘年,傳承著鰲龍魚燈的變與不變。

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因為堅持自己製作竹篾,許振右手虎口常年帶著被竹刺扎破的傷口。吳曉紅 攝

“非遺”手藝,一脈相承

“鯧魚”“黃魚”“墨魚”“紅頭魚”……步入許家魚燈工作室,各式魚形彩燈令人彷彿置身於海底世界。

“每個坎門人肯定都聽說過鰲龍魚燈的故事,但是我小時候滿街魚燈的盛景已經很難再現了。”許振回憶道,在他年幼時,逢年過節,凡是有鰲龍魚燈的表演,他總是騎在爸爸的肩頭,目不轉睛地盯著鰲龍魚燈看。當這些五顏六色的魚燈在人群中來回穿梭,他便興奮不已。

許振的爺爺是編扎鰲龍魚燈的一把好手。那時候,年紀尚小的許振不僅愛看鰲龍魚燈舞,還對鰲龍魚燈製作工藝耳濡目染,七八歲開始就給爺爺打下手。

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編扎是鰲龍魚燈塑形的關鍵,許振在編扎時總是聚精會神確保不出差錯。吳曉紅 攝

“當時物資很緊張,捨不得用昂貴的棉線來固定竹篾,爺爺就想辦法,把便宜的宣紙搓成一根根紙線代替棉線,一大張宣紙才1分錢左右。”許振說,那時,他每天放學後就會搬一張小凳子坐在家門口幫忙搓紙,偶爾也會幫著給魚燈塗上底色。

“鰲龍魚燈沒有設計圖紙,全靠匠人們的記憶代代相傳。”許振說,一套鰲龍魚燈由2條“鰲龍”和18只海洋生物組成。其中,“鰲龍”“黃魚”“小龍魚”“河豚”“山頭魚”這5種魚燈的外形和色彩是固定的,其他魚燈由匠人自己設計。

“匠人們在製作鰲龍魚燈時,有些手藝的精髓是不外傳的,這也給鰲龍魚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振說,“鰲龍”是所有魚燈中最重要的角色。它是匠人靠想象力勾勒出來的一種瑞獸形象,畫法和色彩表現誇張,長著龍的頭、獅子的眉毛、老虎的嘴巴,外形像魚,它也是鰲龍魚燈的精髓所在。

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許振對照著魚燈做記錄,他的筆記本上記錄著各種魚燈的製作細節和尺寸。吳曉紅 攝

一盞魚燈,百道工藝

20世紀90年代,許振的父親許為玉挑起了製作鰲龍魚燈的大梁,30多歲的許振才跟著父親學習編扎第一盞魚燈。

他從較簡單的黃魚燈入手練習,編制“黃魚”要先將4條竹篾圍成4個圈,用棉線綁紮,作為魚燈的主筋固定好,圈的直徑和間距決定了“魚”的個頭和肥瘦。確定主筋後,接著在尾部豎兩條竹篾,鋪設魚身兩側的中心筋,然後上下對稱地編扎6條副筋,一盞黃魚燈的輪廓需要用22條竹篾編扎而成。

編扎過程中,最難控制的細節是竹篾彎曲的弧度。“竹節很硬,我們要用蠟燭把它烤彎,才能拗出想要的弧度,讓整條‘魚’的走線更加流暢。”許振說,為了讓魚燈看起來美觀精緻,編扎時要講究中心軸對稱,魚頭中心軸上的竹篾必須和魚尾中心軸上的竹篾連成一條直線。

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游魚”話傳承故事

許振往展示牆上懸掛新做的魚燈。吳曉紅 攝

談及竹篾的採購,許家三代匠人都是親力親為,一定要挑選直而老的毛竹,再用刀將其剖成一根根竹絲。竹刺棘手,長年累月,許振的右手虎口處留下了剖竹篾時被扎破的傷疤。此外,用來粘棉線的糨糊也是自家熬製的。

魚燈的骨架紮好後,下一道工序便是裱糊。整條“魚”要糊上36片大小不一的白棉布,貼好後再上漿。魚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燈身不能皺,要挺括,過鬆過緊都不行;甚至每兩塊布的接頭,不能超過一根竹篾的寬度,這樣透過燈光,整盞魚燈就像用一張完整的布糊成的。

一套傳統鰲龍魚燈製作流程,從選料、剖竹、編扎、裱糊,到上漿、上色、裝燈……需上百道工序。許振說,製作一盞普通的魚燈,一般需要3天時間,而完成全套20件的鰲龍魚燈舞道具,約要45天時間。

創新不斷,傳承不止

2017年,許振從80歲的父親手中接過編扎鰲龍魚燈的接力棒。

那一年,許振印象深刻。在政府的呼籲和推動下,鰲龍魚燈舞的內在價值被不斷挖掘,影響力不斷拓展。

“你做的魚燈我們都見過,就沒有點新花樣嗎?”雖然傳統的鰲龍魚燈被大多數人喜愛,但也受到一部分人的質疑。

傳統的鰲龍魚燈如何創新?一開始,許振每天去逛海鮮市場,試圖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但堅持一週後,他發現市面上的魚蝦種類幾乎都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過。之後,他又特地翻閱了《東海魚類圖冊》,但依舊毫無收穫。

“大家想看的一定是少見的魚蝦,甚至是本地沒有的。”最終,許振從熱帶觀賞魚的圖書中找到了靈感。此後,他以熱帶魚為模板開始創作。

“金龍魚”“斑馬魚”“彩裙魚”……一條條色彩斑斕的熱帶魚首次“遊”到玉環,成為鰲龍魚燈表演中的新成員,驚豔全場。

許振還對魚燈的繪畫手法和製作材料進行了改良,從僅限於大紅大綠的傳統魚燈,拓展到形象逼真的模擬魚燈。他用LED代替蠟燭,讓魚燈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實用性更強。

如今,鯧魚燈、紅蝦燈、鯉魚燈等經過改良的魚燈,從許家魚燈工作室裡已“遊”出百餘種。

在許振看來,不斷豐富的是魚燈的種類,不變的是熱愛自然的那一份初心。“漁業是坎門漁民的經濟支柱,鰲龍魚燈就是漁文化的結晶,這一份文化傳承我們要延續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