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親愛的朋友,我想請您跟著我的文字想象一些東西,它們是:白色的雲、白色的梅花、白色的顏料、白色的骨瓷茶杯。

此時在您腦海裡出現的,是怎樣的白呢?

白色是最簡單、最原初的色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畫家達芬奇,在他的著作《給藝術家的建議》中曾經說:有些人不承認黑色或白色是色彩,因為黑色是一切色彩的來源或是接收者;白色,則是被剝奪了一切色彩。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而繪畫不過是一種光與影的效果,是明與暗的對照,所以,白色是最早被看見的,接著是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最後才是黑色。白色可以被視為是光線的代表,沒有它,其他顏色都無法被看見。這是科學的說法。

關於白色,在英國女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口中則充滿詩意,她說:

“什麼是白?天鵝是白,在光中滑行。”

拋開藝術的想象,現如今我們可以說,白色是處處可見的,然而,對古代製造陶瓷的工匠來說,這卻是一條追求完美的白瓷之路。

一、北白南青

這些年,隨著收藏的風潮興起,完美精工、華麗雍容的明、清瓷器往往能拍出天價。然而,每當我進入臺北故宮的陶瓷展廳,站在那一整列的宋代瓷器面前,心中仍要不食人間煙火似地讚歎一聲:這才是中國文化最優雅、最溫柔卻最精粹、最不言而喻的身姿啊。

宋代有五大官窯,今天,我要跟您講其中的定窯瓷器。

定窯瓷器“瑩白類雪”,引領了宋代第一波美感風尚,我想您值得站在博物館裡,將它們細細打量。

首先,您要知道定窯的白色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在開頭說到了白色。白雲的白,梅花的白,顏料的白,骨瓷茶杯的白,前兩者是天然的白色,後兩者是人工的白。在陶瓷演進中,要能達到潔白素淨,達到我們所有人想像中的白色,這一步真真是走了千年之久。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還記得我們在說過的大唐仕女俑嗎?因為胎土呈現灰泥顏色,製作過程中必須先敷上潔白的化妝土,才能上彩色。在自然世界中,白色好像隨處可見,但是在燒製陶瓷的材料中,卻不多見,所以中國曆代的陶瓷製作都以青瓷為先,一直到隋唐時期的邢窯出現。

因為北方的高鋁土,土壤中鐵的含量比較低,因此能夠燒出白瓷。《陸羽茶經》中寫道:“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窯白而茶色丹, 越窯青而茶色綠”,就是這個現象。因為邢窯的白色胎體質地已足夠細膩,陶瓷的歷史才終於被改寫。

所以我們說:白色胎土是工匠千百年來苦苦尋覓的珍寶,一點也不為過。白色向來有潔白,崇高的寓意,最適合寄託我們對君子美德的嚮往。尤其是素潔的白,在自然界中難得可見,所以工匠更是努力追尋。

於是到了唐代,“北白南青”就成為了千年來中國陶瓷的美感傾向:北方喜歡如白雲,如雪山,如木蘭花的白,以河北的邢窯為代表;而南方則迷醉於千峰翠色、類玉似冰的青瓷,以浙江的越窯為代表。而號稱宋代五大官窯之一的定窯瓷,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

二、鐵粉三千年

在中國陶瓷史上,白瓷的出現,當真是劃過長空的一道美麗煙花,是陶瓷工藝在材料與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我曾開設了一門課程,每學期都帶領學生學習故宮陶瓷、玉器、書畫等等內容,為了彌補博物館文物只可遠觀的缺憾,我總是會請一位收藏家好友,帶來宋代瓷器,讓學生上手,把玩撫摸、真切感受宋瓷的質地。

這位收藏家好友在學生上手前,會先講一個小專題,題目是:“鐵粉三千年”。同學都笑了,多麼現代、接地氣的講題啊。而實際上,這個“鐵粉”不只是字面意思的“鐵粉”,它的意思是,三千年來,瓷器成色的變化,全在“鐵”的作用啊!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製作一件白瓷,無論是胎土還是釉色,都需要嚴格控制金屬氧化物的含量,包括鐵、鈷、鉛等等元素,然而,鐵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是無所不在,比如氧化鐵、四氧化三鐵、硫酸鐵等等,土壤中凡是紅色、淺綠色、黑色,幾乎都含有鐵。

所以要避開鐵,實在是一件考驗技術的事。在陶瓷製作過程中,鐵含量越高,胎體的顏色就越黑,甚至入手變沉重,比如我們以後要講的福建建窯瓷器。鐵含量越低,胎體便漸漸白淨起來,所以,我們可以說,白瓷就是青瓷去鐵化以及材料精緻化的產物。現存的古代瓷器中,鐵元素測定最少的,大概是永樂朝的“甜白”。釉料之中,鐵的含量約在千分之九以下,我們宋代的定窯和明代德化窯,大約是百分之一。

說到這裡,您一定懂了,即使同樣是白瓷,因為鐵含量的差異,也有了不同的名字,比如甜白、青白、卵白、牙白、瑩白等等。

從大唐的邢窯開始,潔白的胎質,光潤的釉面變得流行,白瓷已經進入了成熟穩定、系統化生產;到了宋代,北方的定州,就是今天的河北曲陽,一方面吸取邢窯白瓷的精華,一方面學習越窯、耀州窯的刻畫花裝飾法,定窯瓷器就這樣集南北優點於一身。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宋代立國後,天下便只知有定,不知有邢了,至此,釉色晶瑩、胎骨腴潤,造型端重的定瓷,優雅登場了。

三、定窯與繪畫

當您走進宋代定窯展區,一件一件看過去,就會發現,定窯的風格之一就是她優雅的造型:比如,鵝頸細細延展的玉壺春瓶。她小巧的喇叭形侈口,整件瓷器施以牙白色釉,釉薄而明亮,表面還有流淌的“淚痕”。

臺北故宮的研究員兼策展人,甚至貼心地將淚痕朝向觀眾,讓您如見美人。其實這個“淚痕”是因為定窯的胎底較薄而施以厚厚的釉,使得表面的釉已經流淌凝結成淚痕、而底層的釉比較晚凝結的關係。您看,明明是燒造時難以避免的瑕疵或特徵,在文人眼中就變成了浪漫的“淚痕”。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又比如,圈足小巧,碗壁呈45度直線,形狀像一頂精緻斗笠的茶盞;又比如,薄胎淺形的八方碟,暗花浮動於規整的幾何器形內,真真讓人想到上朝慷慨議事,下朝風雅填詞的北宋詞人晏殊、歐陽修啊。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定窯瓷器有近800件,多數帶有花紋,它們全都出自一雙雙熟練至極的匠人之手。定窯瓷器從邢窯那兒繼承來的,是瑩白釉色與腴潤的胎骨,但今天在我們眼前的定窯瓷器遠遠不止於此。從民間流行到宮廷,現今傳世的宋徽宗《文會圖》中,栩栩如生地繪製了百餘件茶器具,其中有一半是白中帶著牙色的器具。元朝劉祁的《歸潛志》中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正是稱頌的這一波“白色美學”。

您知道定窯瓷器上的花紋是怎麼來的嗎?

在製作過程中,工匠需要在胎底仍然溼潤的時候,用刻花、劃花、印花等方式製作出花紋,這樣一來,瓷器上釉燒製後,花樣就如同內蘊的、不張揚的淡雅肌理;尤其是,印花花樣來源於宋代流行的緙絲圖案、金銀器的壓制圖案,佈局嚴謹,層次分明,構圖有序,從四季花卉、寶相花紋,到荷塘雁鴨,各種嬰戲圖案,熱鬧卻典雅。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如果您瞭解宋代文化,一定會發現:這些圖案,在宋代的繪畫作品中也屢屢可見,從黃筌父子工緻富麗的黃家富貴牡丹、花鳥,到畫家崔白精妙絕倫的鵝、蟬、雀三絕,這些都是宋代繪畫史上精彩的創作,它們不但出現在畫家的筆下,也留在工匠手中的瓷器上,得以傳承千年。

親愛的朋友,這正是我想與您分享的心得:每一個時間橫軸上的因素都是流動著的,互相影響的,現今的說法叫“蝴蝶效應”,每一個時代中的小小變遷,都像是有千萬雙蝴蝶翅膀拍動,流風所及,改寫著今天我們的生活。

四、高枕無憂

定窯的美數不勝數,今天我想挑其中一件,放進您的多寶格中,它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又一件國寶——北宋定窯陶瓷娃娃枕。

他號稱“臺北故宮第一童星”,故宮博物院製作了動畫片《國寶娃娃歷險記》,以國寶的口吻講述了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十分童真童趣,而我們的定窯陶瓷娃娃枕,就是片中的主人公。

古人習慣用高枕,這對強調舒適、符合人體工學的現代人來說,多少有點難以接受。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古人的枕頭有多高呢?“三寸長壽,四寸無憂”,要4寸才能高枕無憂啊。我們或許可以想象,高枕能透風涼爽,能維持髮髻不凌亂,但9公分,12公分高的枕頭想必已經是極限了吧。然而,這隻北宋定窯娃娃枕高達18公分,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實在無法“高枕無憂”了。

好在他的造型俏皮可愛,以潤白定窯瓷做成男娃娃俯臥在床榻上的樣子,兩臂環抱墊在頭下,彎月似的眉、明亮的杏眼和挺直的鼻樑十分清秀可人;微微吐舌的神情,顯出活潑可愛的個性;胖嘟嘟的臉頰則令人想捏上一把;他彎曲的背弓,正好作為枕面,身穿著長衣坎肩,床榻有精美花紋,他的兩隻腳交叉往上翹起,好像在歡喜快樂地撒嬌。

這瓷枕還有一個“小秘密”,當您舉起它搖晃,瓷枕中就會發出“鐺鐺”的響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陶瓷匠人技術精湛,將娃娃塑造得栩栩如生又討喜。但因為瓷枕是空心的,為了防止燒製時爆裂,所以他們在娃娃翹起的腳下巧妙地製作了雙頭如意,如意捲起的中央,正好是預留的孔洞。又因為要留孔洞,工匠就將鑽下的小泥團往內推去,這就是瓷枕中鐺鐺作響的謎底了。

同樣造型的娃娃枕,全世界僅有三件,一件較為溫潤樸素,收藏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則有兩件,我們不妨稱他們為“定窯三兄弟”。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其中臺北故宮館藏的大哥最為富貴逼人,背心上有印花裝飾,就像刺繡圖案,俏皮可愛中顯露華麗氣息。這樣的嬰孩造型,讓人聯想到臺北故宮館藏的許多嬰戲題材。最有名的像是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一男一女兩娃娃正在庭園中玩著“推棗磨”的遊戲。

此外,定窯盤盞上還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蓮塘趕鴨等等,大量的嬰戲題材,除了是多子多孫富貴連綿的吉祥寓意外,與宋代皇家子嗣不豐,由上而下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也有關聯。

尤其後來宋朝與西夏、遼國戰事連延,被迫南遷,嬰戲題材更是普遍流行。再想想今天我們的文藝作品和人口政策,您有沒有感覺到一絲熟悉呢?後世的人們看到我們留下的遺產,或許也會像今天的我們一樣感嘆:從文物中真的可以看見時代!

通常我們會認為,臺北故宮所藏的娃娃枕是閨閣用品,但您可能想不到,它還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

從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間,透過他自己的蒐集或臣子的進貢,我們隆哥兒在短期之內便獲得了十一件定瓷娃娃枕。他非常喜愛這些寶貝,密集寫了十首詩來吟詠這些定瓷娃娃枕。不僅如此,就像我們之前說的,皇帝是宮廷內最高的藝術總監——乾隆皇帝就像一個愛惜手辦的宅男,為這些娃娃枕都設計了“紫檀木羅漢床”及宋錦特製的墊被。

隋唐以前,中國瓷器為什麼都以青瓷為主?

乾隆三十九年呈進宮中的一件定瓷娃娃枕,在完成紫檀座搭宋錦墊的工作之後,皇帝更“傳旨著在新做養性殿玻璃格內換擺”,就是說,不但要收藏,而且指定這件娃娃枕要放在養性殿的玻璃格中。

一件閨房之物,被擺到帝王起居之所,原因正在那鐺鐺作響的小泥團。一來,皇帝期許自己能如古代賢良帝王“武丁遙企能夢賢”,能在夢中見到輔國良臣,二來,也藉此“警枕”提醒自己切勿貪睡。

現在,臺北故宮經常坐鎮展出的就是三兄弟中的大哥、乾隆皇帝最愛的這一件娃娃枕。不但皇帝愛他,來到臺北故宮的人都愛他,有一次,博物院將大哥請入庫房休息維護,為了讓觀眾來到故宮還能見到人氣國寶娃娃枕,工作人員就將弟弟請上了展櫃。

沒想到竟有不少眼尖的觀眾投書到故宮,責備他們沒能保護好展品:怎麼白白嫩嫩的定窯,變黃了呢!可見,觀眾真的很關心這位“臺北故宮第一童星”。

五、結語

親愛的朋友,說到這裡,你能體會定窯的魅力了嗎?

世界上有各種顏色。民國散文家,也是沈從文先生的大弟子汪曾祺,生前最後一篇散文,就是隻寫顏色:

魚肚白

珍珠母

珠灰

葡萄灰(以上皆天色)

大紅

硃紅

牡丹紅

玫瑰紅

胭脂紅

乾紅(《水滸傳》等書動輒言“乾紅”,不知究竟是怎樣的紅)

淺紅

粉紅

水紅

單衫杏子紅

霽紅(釉色)

豇豆紅(粉綠地泛出豇豆紅,釉色,極嬌美)

天竺

湖藍

春水碧於藍

雨過天青雲破處(釉色)

鴨蛋青

蔥綠

鸚哥綠

孔雀綠

松耳綠

“嘎吧綠”

明黃

赭黃

土黃

藤黃(出柬埔寨者佳)

梨皮黃(釉色)

杏黃

鵝黃

老僧衣

茶葉末

芝麻醬(以上皆釉色)

最後一句,汪曾祺寫道:“這世界充滿了顏色”。

親愛的朋友,當您看過一隻又一隻的定窯瓷器,也許我們可以接續汪先生這篇散文,補上這世界中的各種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