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開平治世皇帝,好的一面功在天下。

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當然,權力鬥爭總是充滿了冷酷和殘忍,李世民對父兄的一些做法也飽受後世譏刺,這本也無可奈何,生在帝王權門,無奈之處自非常人所能理解。

但李世民除了開創出“貞觀之治”功在當時外,他善於納諫、恢弘大度的領導才能也為後世帶來了很多借鑑的好經驗。

有一年,唐帝國治下暴雨成災,洪水氾濫,古人科學不發達,比較迷信,李世民也一樣,他認為此乃是上天示警。作為國家元首,他釋出了一篇詔令,主動承擔主要責任,說自己失德至此,心情十分沉重,希望文武百官都能主動出來指責他的過錯,把所見所想統統指出來,不要有任何顧慮,不要有任何保留。

另外又對官員包括皇宮中的各種供應相應核減,所有政府徵用民力的地方,或暫停或廢止,遭受水害的各地災民,均按照各自受災輕重,分別給予實物補助和救濟。

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這篇詔令在《全唐文》卷六中,原文內容如下。

“暴雨為災,大水泛溢,靜思厥咎,朕甚懼焉;文武百僚,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即使到了今日科技發達的時代,自然災害依然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危害最大的隱患之一。

本文重點並不在討論李世民的迷信問題,而在於他的“極言朕過,無有所諱”的領導風格。

一個功成名就的雄主,坦言讓下屬使勁批評、指責自己,還讓下屬們不用藏著掖著?或許有認為李世民在演戲,想給後世留個“明主”的好名聲,可大部分領導人做的戲就止於說一說,如果真有下屬聽信後直接指責他,那就是輕則貶職,重則砍頭滅族。

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李世民即使是做戲,最起碼不光是說一說,人家是做到了,魏徵(上圖)就是他最好的證人,史實可以證明他確實敢於接受批評。即使李世民內心罵魏徵“鄉巴佬”,恨這個“鄉巴佬”面上不給他留臉,恨不得對他“千刀萬剮”,但表面上卻還一直在說:“老魏,你就是朕的鏡子,可以照見朕錯誤的地方讓朕及時改正,你再接再厲,繼續勇於批判、指責朕,別憋著!”

同樣是演戲,為什麼有的會成為影帝,有的一看就是造作虛偽?因為影帝演的角色都有一股入戲的真實感。美國近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研究過,一個人可以假裝微笑,持續的假微笑最後心情竟然會真的開朗起來。這或許也是影帝的成功原因之一——入戲!

況且李世民也不一定是在演戲?

除了李世民,類似的還有商湯王和漢文帝也“迷信”。

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傳說殷商時期有過九年之旱,最後商湯王裸身自縛在毒日頭下久曬,表示代人民受罰,終於感動上蒼,降了甘霖。

漢文帝時“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他找原因首先就是“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

和唐太宗這封詔令一樣,商湯王、漢文帝都是負責任的表現,以現代眼光看來雖不免迷信,比起硬要將“政有所失”說成“自然災害”的不負責任者來,政治道德究竟好得多。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有道德的人反思自身問題以求改進提升自己;沒品德的人遇到任何過錯、失誤都只會指責他人,認為凡事都是他人的原因,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繼續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

讀唐太宗“求直言詔”,品孟子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修為!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行動後得不到理想的結果,應該反思自身是不是做得不到位,是不是有哪方面可以改進、提升的地方。

如果你身邊有一位領導,遇到任何事都只會推諉給他人,總是他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這樣的領導你如何形容?

如果你已是領導,可以想想李世民的“演技”。

除了領導(“領導”其實包含甚廣,家長也是“領導”的一部分),日常為人處世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不是更能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