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乃老子傳世真知。清淨,猶如智慧之海洋騰起的朵朵浪花,跳躍著、警醒著、晶瑩著,一一滌淨人性中因貪婪、嫉妒、猜疑、憤怒而滋長不息的躁熱。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昭示著這一真理。悲劇《奧賽羅》,勇武的奧賽羅因猜疑而燃起熊熊的憤怒之火錯殺了自己最摯愛的妻子,知道中計和真相後拔劍自刎。同樣悲劇《麥克白》,蘇格蘭內戰激烈,本是忠君者的麥克白以正義神勇的威力潰退敵軍,女巫對他 “未來的君王”的輕喚,點燃了他對最高權利貪婪的慾望,昏亂地殺死了國君。從此,除了不斷殺人,他再也無法約束自己惶亂的心情,無道的魔鬼般的暴政終被推翻。此所謂清勝熱,亦所謂靜為躁君,躁則失君。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這裡說一下個人淺見。我認為,這一章實際上是在講老子哲學思想裡面“以無為本”的價值取向。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字面意思是,世間偉大、至大的完成,若顯現欠缺,其功用才可彰顯而不致埋沒。實際上是說,世間事物的價值完成,正是靠“無”來體現其作用。這裡的“缺”是指“無”的顯露——缺什麼,是與有什麼相待——故言其為“無”的顯露!舉個例子,一個封閉的翡翠、和田玉礦石,如果是囫圇的一塊,也就是一塊石頭,只有當其被剖開一角,露出一絲玉質光色之時,這個礦石的價值就顯露出來了,也就是“其用不弊”了。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字面意思是,世間偉大、至大的豐富、充盈,若顯現空虛之象,才可持續其取之不竭的作用。大意是世間事物的豐富性,是靠“無”來體現其持續的再生、生生不息。舉個例子,一個號稱水利資源豐富的環境,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水來匯聚、流走、蒸騰,好像沒有存下來多少水(若“衝”),這才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的水迴圈,這才可謂之為“豐富”,而不是積聚滿滿的一潭死水。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偉大的“直”靠曲線、曲折的陪襯,才能彰顯作用;偉大的“巧”靠適度的拙劣、笨拙的襯托,才能彰顯作用;偉大的口才辯智,靠恰當的沉默、木訥作為間歇,才能彰顯作用。比如,一個口若懸河的說客,在說服他人時,正當對方理屈詞窮之際,他會突然沉默,令聽者返觀自省、消化咀嚼,才能有棒喝之奇效。這個“屈(曲)”是“直之無”,“拙”是“巧之無”,“訥”是“辯之無”,“有”的鋪陳、醞釀,最後需要靠“無”來生效。

那麼,最後一句話“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句總結,“躁”是“動”之意,與“靜”相對,還是在說以無為本、相反相成。這句話做了文學上的換位表述,實際上是表達“躁勝靜,寒勝熱;靜勝躁,熱勝寒”這樣兩對意思;之所以可以做這種換位表述,是因為“躁、熱”是同氣,“靜、寒”是同氣。其實和前面幾句的邏輯是相通的,就是說躁、熱與靜、寒的辯證關係:

動(靜的“無”相)反而才能凸顯至靜。注意,“勝”在此處的意思是“優於、愈加”,也就是大體相當前文中“大”的意思。換句話說你就明白了,就是說“大靜若躁”、“大躁若靜”!

寒(熱的“無”相)反而才能凸顯至熱。就是說“大熱若寒”、“大寒若熱”!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為天下正”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就是點出“以無為本”的價值取向命題。以“清靜”代表了“無”這種價值判斷,可用於衡量天下的一切事物——“正”的意思是尺度、判斷標準。通俗地說,你在衡量任意事物時,注意其臻於極端的完成形態、充盈形態正表現為其核心特徵的消亡(即“無”),也可以說是具有反面特徵。旁通一下,佛門的《金剛經》有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