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陳情表》|密集解析

導語:

四川青城山的隱士安世通曾經說過:“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說明了《陳情表》是表達孝道的經典文章。當然他這裡的“讀之而墮淚”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方法,就是說這三篇文章至情至性,能觸動人的內心深處。

李密《陳情表》|密集解析

作者:李密,三國西晉時期的歷史人物。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比較知名“李密”:

北齊時的醫學家:李密字希邕。

隋朝的蒲山郡公:李密字玄邃。

而本文要講的,就是《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字令伯。

李密原名叫李虔,“虔令”是懲善的意思,所以他字令伯。李密是他後來使用的一個別名,但是後來以別名為後世所熟知,這個不是特別奇怪的事情。有些古人是以別名或者以他的字傳世,他們的原名大家反而不太熟。

比如說:

唐朝大詩人:孟浩字浩然。

唐朝名將:蘇烈字定方。

明朝大畫家:唐寅字伯虎。

明朝大書法家:文璧字徵明。

提孟浩、蘇烈、唐寅、文壁,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熟悉,但是提孟浩然、蘇定芳、唐伯虎、文徵明這個大家就特別的熟悉,他們是以字行世,還有一些人是以別名形式。

李密字令伯,所以他寫的《陳情表》也稱為《李令伯陳情表》。

“陳”是指陳述;

“情”是指情況;

“陳情”就是:我要把相關的情況說給你聽;

“表”是一種文體,向君主說明情況的文體稱為表。

其實在最早期的時候,章、表、奏、議,或者還有疏,它們是有功能性的區別。但是後來就漸漸合流了。

李密年輕的時候還是三國時期,他跟後來的著名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是老鄉,他們都是四川眉山人,這個地方真是人傑地靈。所以他是在當時的蜀漢國內做官,他在名仕譙周門下游學。這個人《三國演義》裡面提過,當時是蜀漢非常知名的一個大學文家。

李密當過尚書郎,他是一個口才了得的人物,曾經多次擔任過外交官出使東吳,在吳國君臣之間也是談笑風生。

公元263年,魏國派鍾會、鄧艾率軍入川,蜀漢政權滅亡。

當時鄧艾就知道李密的名聲不錯,派人請他出來做主簿,因為當時蜀中剛剛平定,也需要任用歸降的這個官員來安撫人心。但是因為鄧艾入川以後採取的某些措施,使當地人產生了很不安全的這種感覺,所以李密拒絕了鄧艾的邀請。

在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氏經過三代奠基,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正式篡奪了曹魏的江山,改國號為晉。

司馬炎也就是晉武帝,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冊立皇太子,他又想起李密這個人名聲不錯,因為剛剛改朝換代,蜀國平定了沒有多久,請一個蜀地的名士充當太子府的屬官正合適。

所以

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讓李密出來做“太子洗(xiǎn)馬”

,這個是太子府也就是東宮的侍從官。這個是非常有前途的一個官職,離未來的皇帝非常近,但李密不想出來做這個官,他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

當時的時局其實還處於一定的混亂當中,司馬氏的政權來路極其不正,這是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蜀漢剛剛滅亡,他就跑到洛陽做官的話,這個對自己的名聲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李密《陳情表》|密集解析

另一方面,他的祖母已經九十多歲了,身體必然會不好。

(從四川一路顛簸到洛陽,不要說九十多歲,就八十多歲也得顛簸死了,交給別人照顧,李密肯定又不放心。)

所以

李密以祖母身體健康不好為由,給晉武帝寫了個奏表,說明自己所面臨的情況,就是這篇《陳情表》。

篇名如果展開的話,就是:

“李密向晉武帝陳述自己無法出任官職的說明書”

。這就是《陳情表》的寫作背景和原因。

我們來解讀他的《陳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這是李密一開篇就陳述自己的幼年情況,“臣密言”和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是同樣的制式。因為李密本來是蜀國的官員,他現在要拒絕晉武帝的要求,所以他一開頭就加了一個“臣”字,這個算是表達一下自己的立場,穩定一下晉武帝司馬炎先生的情緒,之後他就描述了自己的幼年情況。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意思是:我這個人命運不好,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兇險坎坷。

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意思是:剛剛出生六個月(才半歲),父親就不幸去世了。“見背”就是背棄,在這裡指去世。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意思是:好不容易長到四歲,舅舅強行讓母親改了嫁,扔下了孤零零的我。

舅舅就是這個角色是非常具有特殊性質的,具有彈性很強的權力,所以在李密的母親守寡三年之後,他的舅舅就讓李密母親改嫁了。這個事情的具體情況,會有很多種可能性,但是我們只是要知道,李密從此變成了一個孤兒,那時候他才四歲,必須有一個成年人來照顧他。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他說:我的祖母劉氏可憐我孤單弱小,所以把我接過去親自撫養照料。說明了他是由自己的祖母,也就是他的奶奶撫養長大的。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這一段是描寫,他自己小時候悲慘生活情況和祖母的身體健康情況。他一連氣寫出來,這個內容連貫性是極強,字字相扣,以至於小編我都沒有辦法把這一段斬斷進行解釋。小編我還是非常喜歡斬斷古文進行解釋,但是這段斬不了。

李密的這段話,就能顯示出他的說話水平非常高。史書記載他口才了得,這絕對是真的。因為這段話雖然看起來特別平實,也沒有任何華麗的語言,但是其內容連續性太強。讀起來,我們就必須要從頭殺到尾,不能強行斬斷。如果你斬斷分析的話,就會覺得非常彆扭。

所以我們讀完了之後,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一個非常孤零的人,一個病弱的老人。就這些個主要的資訊,印象就會特別深刻。這段文字就像一個烙鐵一樣,烙在這個大腦上。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這句意思:應該說是因為經常生病導致身體太弱,所以九歲的時候走路還不利落。(不應該是九歲還不能站起來行走,這種解釋其實是有點過分了。以古代的醫療水平,如果他九歲還不能站起來行走,那就意味著這一輩子也站不起來了,所以我們還要靈活一點解釋這個問題。當然同學們考試的話另當別論了,你們以老師的為準。)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這在古代那種宗族結構的社會里面,是非常孤弱的情況了。如果你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兄弟,那麼你幹什麼都沒有助力,誰都能欺負你。

總之,在古代,家裡人多勢眾就是硬道理。即使我們剛剛進入現代社會的時候,很多城市裡面的人不太理解,為什麼偏遠的鄉村老是迷信要男孩。除了固有的一些傳宗接代的這樣的觀念,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生存,非常根本的原因。

在那種環境下,你的家裡面如果沒有男丁,就意味著你會失去相當多的生活資源,甚至失去原本屬於你的生活資源,你的日子會過得異常艱難。需要用拳頭直接解決問題的時候,任何其他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李密作為古代的一個普通人,他的生活之艱難是非常明顯的。

“門”

就是指家門、家庭。

“祚”

就是指:家道福氣。

“門衰祚薄”

意思是:家裡人丁少,也沒有個人氣,沒啥福氣可言。

“晚有兒息”

意思是:直到很晚了才有孩子。

“外無朞功強近之親”:

“功”

這個是古代按親疏劃分的喪服名稱。

“功”指的是: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有人去世了親屬要服喪,直系親屬喪氣長,稍微遠一點的喪期就短一些。

(我們可以看《紅樓夢》當中,賈元春去世之後,賈寶玉為姐姐服喪九個月,這個就是大功服。)

“朞”

就是:服喪一年。這個是長的了。

“強”

是說:自己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親戚。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前面說了“晚有兒息”到了很晚才有小孩兒,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家裡來客人連個開門迎客的小孩都沒有。

”應該是指:他自己的小孩兒。因為他是接上面那句“晚有兒息”而來的,所以解釋為“

僮僕

”是不太合適的,因為他前面對稱的還有“

朞功強近之親

”。

(他和一個開門的僕人相對的話,是不太合適的。應該是指他自己的孩子,當然這句從古至今一直是有爭議的,大家自己斟酌。)

最後兩句是最為傳神的,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成為了後世常用的詞語。孤立在院子中間,看著身體和影子互動,動感中帶著淒涼。

“煢煢孑立”

還有別的版本是“

煢煢獨立”

,意思是一樣的。)

這段話就是李密對晉武帝說: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疾病纏身,九歲的時候走路還不利落,零丁孤苦一直熬到了成年。我既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家裡的條件非常差,直到很晚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任何親戚幫襯,家裡長期以來也沒有個能迎送賓客的孩子。

在生活上沒有任何依靠,每天孤身站在院子裡,只有孤零的身體和投射在地上的影子,隨著光線變化,遠近離合、相互安慰。而我的祖母劉氏,他本來就患有疾病,常年臥病不起,我親自煎湯煮藥服侍老人,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這就是《晉書·李密傳》記載的:“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