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1 吳三桂

說起吳三桂,大家可能第一就會想起降清、“三藩之亂”,但是吳三桂真不僅僅如此,如果你深挖吳三桂這個人的話,你會發現,

他除了具有極其的個人魅力之外,而且他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效忠於大明王朝,甚至吳三桂曾經是大明王朝十分聞名的孝子良臣,是當時的道德楷模。

今天我就為大家來說一說這件事情。

其實把吳三桂從各種史籍資料中挖掘出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吳三桂的理解只是叛徒,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吳三桂的個人魅力極強,他處事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無論任何場合他都能給出別人最滿意的答覆。

在戰場上,他沉穩英勇,受到士兵的一致尊重;在社交場合,憑藉著個人魅力與恰當的言行舉止,他使自己始終能成為所有人中最被關注的那一個。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2 吳三桂劇照

但是吳三桂究竟是一個什麼人?他有多種身份。

他是名門之後,但是你在他的身上卻看不到一絲市井紈絝,他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從來不發狠充愣;他是著名的軍事家,作戰能力極強;他還是個叛徒,曾經投降。

但是無論如何,歷史已經被世人寫下。

今天我為大家講一講吳三桂的另一面,能否領悟都不重要,大家可以權當看個樂子。

公元1642年,吳三桂31歲,這是吳三桂一生中最璀璨的年華,但是在華麗的外表下,圍繞著吳三桂的卻是一生中最沉重的精神壓力。

因為“投降”這個詞,對於吳三桂來說,真的是一種侮辱,這個詞只要在吳三桂的腦海中有那麼一絲閃現,他的神經就會被燙得火辣辣的。

他可是吳三桂呀!他這個人怎麼可能會和“叛變”與“投降”這兩個悲哀的詞聯絡在一起,即使皇太極給他再高的官職,給他再顯赫的地位,那又能怎樣?那根本也無法償還他所付出的人格代價與他的名譽損失,他將日夜承受輿論的重壓與精神的折磨。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吳三桂他比別人似乎更有理由效忠大明王朝,他在16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大明朝中著名的人物,就已經是聞名朝野的孝子良臣,就已經是被當時世人所公認的道德楷模,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起源於這件事。

在天啟末年,吳三桂才剛剛16歲,那時的吳三桂還在他的舅舅祖大壽的指導下學習武藝。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3 祖大壽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祖大壽身邊的一名軍官,一天,吳襄帶領500名士兵出城巡邏,例行公事,不過一件偶然事件發生了。

在城外幾十裡處,吳襄帶領的500士兵與皇太極帶領的4萬滿洲兵遭遇了,這樣吳襄的處境便可想而知了。儘管他急忙撤退,但也毫無作用,無濟於事,在我們如今看來,全軍覆沒是肯定的結果了。祖大壽在聽說這件事情之後,便和吳三桂一起在城樓觀戰,心急如焚。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4 皇太極劇照

吳三桂看見自己的父親被圍困,內心十分煎熬,便祈求催促舅舅出兵救父親。但是啊,當時的錦州城只有3000兵力,能守住城樓便是萬幸,如何再出兵馬救援五百士兵?

真的是沒有辦法,祖大壽只好硬著頭皮拒絕了吳三桂的要求,吳三桂和父親的感情真的特別好,這其實在古代是不多見的。

我們現在也無法得知當時的吳三桂的內心是怎樣的,我們無法知道是由於父子情深還是一個年齡16歲的英勇少年的熱血雄心,吳三桂做出了一件令人驚奇的舉動。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5

趁著祖大壽不注意他的情時候,他帶領著家中的20家丁便殺出城門,衝入了4萬滿洲兵的敵營中。

皇太極之所以把500士兵圍困,就是希望明軍派兵援救,再一舉殲滅。但是他沒想到一個16歲的孩子會帶20多個人出城,他真的不知道明軍這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

年少的吳三桂,就憑著自己的一腔孤勇,血氣方剛,把生死置之度外,僅僅帶著20家丁,卻在4萬敵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殺到父親身邊,把父親吳襄救了出來。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6 吳三桂的女人陳圓圓

有讀者可能會問,那皇太極為什麼沒有下令追殺呢?

因為皇太極以為明君有詐,下令不要追殺,就是這樣吳三桂才將父親帶了出去。

正是這個傳奇故事,給吳三桂帶來了無盡的聲譽資本,在當時十分注重忠孝禮儀的大明王朝,這個16歲的孩子的英勇之舉,立刻便聞名天下。以至於敵人皇太極,都對這個孩子讚不絕口,他甚至說了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吳三桂。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7 皇太極劇照

“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當吳三桂從4萬敵軍之中救下父親,一身血汗水殺回城裡之後,舅舅祖大壽也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兒不憂不富貴,吾即題請封拜。”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8

就在這件事情之後,吳三桂的人生好像就開掛了一般。

他首先高中武舉,然後在28歲時就做到了鎮守一方的寧遠總兵,成為當時翹楚。

吳三桂知道自己需要的什麼,他知道一個人的道德資源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正好自己有”忠臣孝子"的社會形象,他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圍繞著這個形象展開行動。他知道社會對於他的角色期待,他也在盡心盡力的完成好自己的角色。

但是無論如何,“三藩之亂”終究是離不開吳三桂,陳跡已經腐敗,這一派風景已經在歷史書中寫下,但萬事不能以偏概全,以假亂真,人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物。並不僅僅是一兩個詞,一兩句話,甚至一兩段落所能概括完的。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9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在16歲時,曾帶20家丁衝入敵方4萬大軍,救下父親

圖10 陳圓圓

吳三桂的一生,傳奇不已,我會一點點為大家挖掘。

但是我真的有點可惜,這麼一個冷靜堅決、無與倫比的戰士,這麼一個視榮譽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他比任何人都似乎更有理由忠於大明王朝,最後卻落得那麼個下場,悲矣、痛矣!

吳三桂也只不過是一個在歷史夾縫中被擠壓,被扭曲的痛苦靈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