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來自《世說新語》的成語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極其自由開放的一段時期。

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名士風度的人物,如竹林七賢、建安七子、蘭亭名士等等,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在了一部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

南朝劉義慶組織編寫的這部《世說新語》,是所謂“魏晉風流”“魏晉風度”的見證。書中記錄的一個個故事,為後世貢獻了無數的典故、成語。魯迅稱它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覆巢之下”這個成語來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篇。

“覆巢之下”這個成語講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大名士孔融被捕的故事。

孔融被捕時,朝廷內外惶恐不安。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兩個小孩依舊在玩遊戲,完全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

孔融對派來逮捕他的使者說:“希望罪過只由我一人承擔,能否保全我兩個兒子的性命?”

不料,兩個兒子從容走向前說道:“父親難道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好的鳥卵嗎?”

不久,兩個兒子也被捕處死。

《世說新語》原文記載的是:“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傳至後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比喻整體遭殃,個體亦不能保全。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兩個兒子年僅八、九歲,遭此橫禍居然能夠“了無遽容”、從容赴死,還能說出一番至理名言,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害孔融呢?

孔融能詩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身處魏晉時期的他,也是一派大名士風度,言行率真任誕、放達不羈。

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公元208年因觸怒曹操而被處死,株連全家。

魏晉名士已然走遠,而如今我們身處職場,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點點啟示,那就是:涉世一定要慎言!

覆巢之下:來自《世說新語》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