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哪有那麼多的為什麼,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第1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實現世界資源的再分配。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但是無論第1次世界大戰還是第2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挑起國永遠無法被世界原諒,因為他們給世界帶來了太多太多的苦難。

而英國之所以每一次都和法國聯合起來攻打德國,從歐洲戰場上來看,既是必然結果也是巧合,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中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利益關係,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1點,第1次世界大戰的英國站隊。

在第1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整個歐洲就已經變得萬分詭異。

詭異到什麼程度呢?我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強壯的小夥子特別能吃飯,可每頓飯只能吃一個饅頭,兩個糟老頭子已經吃不了多少飯了,但每頓都是大魚大肉。

於是那個特別強壯的小夥子心裡想,我竟然如此地餓,而且能吃如此多的飯,為什麼每次只能吃一個饅頭呢?這個強壯的小夥子就是德國而兩個糟老頭子,一個是英國一個是法國。

德國的航空直接沖垮了歐洲原有的國際體系,並且摧毀了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我們得重點講一下,簡單來講,維也納體系就是拿破崙時期制定的一個法則,或者一個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需要遵守的歐洲法則。

因為拿破崙本就是橫空出世,所以在維也納體系之下,歐洲各個國家之間是相互制衡或者相互約束的。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別看歐洲屁大點的地方,但是各個國家多得簡直離譜,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任務和目標,各個國家之間也都能夠相互制約和相互平衡。

雖然中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是這樣越複雜的關係反而越不容易出亂子,歐洲這些國家來回折騰好多年,也能夠基本保持一個和平。

正是因為歐洲各個國家之間能夠相互制約相互約束,所以直接或者間接導致歐洲有一定的機會進行全球殖民。

因為歐洲只要打不起來無非就是利益受損,無非就是嘴皮子多動一些,無非就是各個國家之間有些矛盾直到德國出現。

因為德國出現的時候已經擊破了維也納體系,德國的出現直接讓原有的平衡制約不復存在。

平衡制約已經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呢?一句話來總結,德國太強了,我原本想給大家準備一些德國當時的工業體系農業體系相關的資料資料,但是後來想一想沒必要,畢竟這些資料大家也沒有太大意向去看,簡單一句話總結,德國強大的離譜。

而且強大的德國也明白了一點,為什麼這些西方列強如此強大?因為他們有殖民地啊,作為強大的德國,怎麼可以沒有殖民地,所以此時的德國也在大肆入主殖民體系。

換句話來說德國也有了自己的殖民地打算和想法。

而世界上的殖民地一共就有這麼多,原本各個國家之間都已經劃分好了,為什麼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是因為在太陽昇起來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英國的殖民地,現在可好了,德國直眉瞪眼地走到英國面前說我也要搶你的殖民地,你覺得英國能同意?英國當然不同意。

同樣的道理法國也不同意,因為德國打算在非洲搞殖民地的時候,嚴重侵犯了法國的利益。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所以迫切需要殖民地的德國面對原有殖民地利益,絲毫不讓英國和法國,絲毫不退讓這就直接導致英國,法國在日後必然會形成英法聯盟。

而英法聯盟也必然會痛扁德國一頓,因為德國要得太多,英法是一點都不想給,開什麼玩笑,進了兜裡面的東西你還想拿出來。

而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的最頂尖國家按照順序排位,應該是這三個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和美國。

此時的美國只是一個小跟班,不顯山不漏水,但是美國絕對需要遵從英國的意見,因為當時的美國翅膀還不夠硬,而當時的英國則是遍地開花,法國則是重點經營非洲周邊地區也有可能開花,但開的花不大。

換句話來說,法國是英國最潛在的敵人,但是當德國崛起之後,英國突然驚恐地發現,一旦德國進攻法國並且把法國擊敗,那麼英國的實力是無法和德國媲美的。

已經慌了神的英國就必須要找到法國合作,而英法兩個國家所謂的百年戰爭也好,還是千年的恩怨情仇也好,無所謂了,這個時候保命要緊,英法聯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實現。

因為英國和法國資本相對比較多一些,而且在對抗德國時更有經驗,所以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過程當中打敗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此基礎之上,英國簽訂了所謂的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直接對德國以及奧匈帝國進行了質檢,並且還明確表示消除德國再成為歐洲霸主的可能。

第2點,第2次世界大戰的英法聯盟。

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有兩個後遺症,後遺症分別是什麼呢?最大的後遺症就是美國有了自己的小動作。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突然意識到自己未必一切都聽英國的話,自己也有話語權,而且因為戰爭壓根沒有波及到美國,美國這些年來一直在發戰爭財,所以美國在戰後大肆對德國進行經濟和軍事援助。

有點搞不明白什麼意思,對不對?我來簡單講一下,德國就是整個歐洲的攪屎棍,只要德國的實力再次強大,第2次世界大戰必然來臨。

而第2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也必然會在歐洲,美國只要不太為難德國,讓德國有喘息之機,那麼德國就有可能翻盤重來。

準確地說美國的這一戰略戰術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對於美國而言,對於世界來說就是個災難。

然後還有一點,那就是法國受傷了,法國受了很嚴重的內傷,法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被周邊國家打得跟個狗屎一樣。

這個周邊國家就是德國,德國和法國兩個國家死磕,拼了老命總算是打贏了,而且當時法國幾乎拼了自己的國運,動用了一切可以能動用的資源,只是為了擊敗自己周邊這個倒黴鄰居。

可是在擊敗德國之後,法國意外地發現自己千辛萬苦拿到的如此驕人的成績,可是英國和美國根本不領情。

當時的英國心裡想著歐洲已經被霍霍成這個樣子了,誰也沒有人敢和我爭鋒相對了,尤其是法國都快成癱瘓了,所以英國也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

再加上美國有意為之,法國才發現原來只有自己在這場戰場上真正的拼命,所以大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如此的消極怠工。

在第2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學聰明瞭,在法國的思維認知當中,就算自己拼了命也取不到什麼成效,與其如此倒不如早早的退出世界舞臺,所以也就有了法國投降的優良傳統。

但是在法國投降之前,法國還是稍微運作了一下,法國人的思維認知當中,雖然這個時候德國人很強大,但是東面還有一個更強大的人,就是蘇聯。

如果能夠把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打起來的話,那不就萬事大吉嗎?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德國和蘇聯竟然簽訂了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且矛頭直指法國,這個時候的法國如果奮起直追,還是有一定機率能夠擊敗德國的,機率雖然不大,但最起碼阻撓住德國,然後等待其他盟軍從背後幫忙是可以的。

只不過法國直接開啟了擺爛模式,因為在法國的思維認知當中,在第1次世界大戰我如此努力,結果換來了如此不公平

解決。

第2次世界大戰,還有打的必要嗎?如果有打的必要,那為什麼是由我來打呢?

法國的直接擺爛導致第2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尤其是在歐洲戰場上不得已把英國和美國全都拖下了戰場。

而英國拖下戰場嚴重地削弱了英國國力,美國拖下戰場卻讓美國擁有了主動權,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

在第2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之所以和法國站在一起,是因為英國已經意識到,一旦法國沒有了,歐洲就沒有了,一旦歐洲沒有了還有英國什麼事。

因為當時德國控制的領土面積太過龐大了,吞併了法國,那就意味著在整個歐洲,德國再沒有敵手。

這也是為什麼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是越打越急眼,甚至到最後不得已和法國形成所謂的同盟來一起擊敗德國。

但此時英國已經喪失了全部優勢,世界霸主的位置正在進行有序且緩慢地替換,替換到了誰手裡面呢?替換到了美國的手裡面。

所以我們也來看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都是英國和法國聯合起來打德國呢?很簡單,因為國際大趨勢就在這擺著。

另外大家可不要把英國當成受害者的角色,畢竟以英國攪屎棍的傳統風格,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最先想到的是攪屎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

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都是英法聯合打德國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也正因如此,第2次世界大戰法國才會顯得如此的擺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