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元院士撰文,涉及後摩爾時代積體電路發展方向

王陽元院士撰文,涉及後摩爾時代積體電路發展方向

集微網訊息,5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陽元在人民日報撰文,題為:積體電路——社會資訊化的“引擎”。

王陽元在文中提出,當前,積體電路已發展到“後摩爾時代”。不再僅以“每兩年整合度提高一倍”為主要指標,而是以“降低功耗、提高效能功耗比”作為發展標尺。

在“後摩爾時代”,積體電路技術有4個發展方向。

繼續縮小尺寸。加工尺寸越小,同樣面積的矽片上就能容納更多電晶體,從而處理更多資訊;同時,加工尺寸越小,電晶體的柵長就越短,電訊號在電晶體內以及電晶體之間的傳輸速度就越快。當積體電路進入2奈米技術代時,每平方毫米的矽片上可容納3。3億個電晶體。

將不同功能的晶片透過系統整合和三維封裝等方式組合,以滿足積體電路多功能應用需求。

器件結構革新。每一次器件結構革新,都會帶來積體電路技術重大進步。量子器件和單電子器件是電晶體工作原理上的革新,石墨烯器件是電晶體材料的革新,仿生類腦器件則是模擬神經元人腦突觸的器件。

與其他學科結合,產生多種整合微納系統。積體電路與其他學科具有十分廣泛的交叉性,而交叉點往往是創新點。

建立新形態資訊科技科學和產業。未來,隨著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軟體等學科和相應技術的進步,積體電路將繼續推動資訊科技科學和產業創新發展,為人們工作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新的可能。

王陽元表示,

未來,積體電路將在更多維度和更大空間發展起來,前景廣闊,資訊化社會和數字時代需要這樣的“引擎”

(校對/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