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說起《道德經》,想必每個中國人都不會覺得陌生,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經典哲學著作。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道德真經》,當然,《道德經》也被稱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顧名思義,道德經通篇只有五千餘字,現今流傳通行版本的道德經,是三國時期,曹魏哲學家王弼所注,全文5162字。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別看《道德經》僅有五千餘字,那可是字字珠璣,語言精練,涉及修身、治國、用兵、養生等諸多領域。

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些成語,例如“天長地久”、“以柔克剛”、“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等,皆出自於《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這也是道德經中非常重要,同時又晦澀難懂的一句話,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坊間有以下三種說法: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1、眾所周知,古人在用“字”時,會忌諱帝王的名諱,“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字,原本是“恆”字,是為了避開漢恆帝的名諱,才改成“常”,那麼,按照這種說法“道可道,非恆道”是什麼意思呢?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道”若是可以言說的,那它就不是永恆常在的“道”,也就是雙重否定,簡而言之,便是“道”是不可以言說的。古代韓非、嚴遵、王弼、成玄英等人,都主張這個觀點,認為“道是不可以言說的”

2、也是認為“常”是“恆”的意思,認為:

道雖然是可以言說的,但是道並不是常恆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

3、第三種解釋,“常”並不作“恆”來解釋,而是認為:

道雖然可以言說,但是,它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常俗之道

那麼,以上三種解釋,你更認同哪一種呢?或者你認為“道可道,非常道”還有哪些解釋呢?

以上三種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常見解釋,都體現了《道德經》中所說的“道”,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即使恆久永恆的,同時也是發展變化的。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也有人認為,要解釋“道可道,非常道”,需要連線下文,這樣才能更加徹悟。在《道德經》開門見山引出“道”的概念,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還說了: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一種解釋認為,下文出現的“名”,是為上文的“道”而服務的,進一步闡釋“道”,因此,下文出現的“名”要圍繞著“道”去解釋。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說,道是一個概念,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道”,然而這僅僅只是個名字,並不代表“道”本身,萬事萬物,名字只是個概念,“道”亦如此,即使換個稱呼去稱呼道,無論名字怎麼改變,“道”還在。

因此,不必拘泥於名字,不必拘泥於外在形式,而是要去了解和感悟事物的實質,去了解“道”的實質。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何意?有三種解釋,你認同哪種?

綜合以上分析,“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則比較容易詮釋,也就是說,人們沒有給道取名字之前,“道”就已經存在,它存在於“天地之始”,稱呼這個“天地之始”就已經存在的“道”為道吧,“道”就已經是萬物之母了。

以上,便是《道德經》中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些流傳解釋,你認可嗎?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