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張遼單挑張郃,鬥到五十合之後,許褚為何主動出陣?

官渡之戰,張遼驟馬單挑張郃,雙方戰至五十餘合,結果為不分勝負。但是曹營中許褚主動驟馬向前,作出了夾逼張郃之勢。這難免讓人產生懷疑,是不是許褚以自己的專業眼光,看出了張遼的劣勢,所以才會拔馬助陣?

張遼是呂布的舊將,張郃是袁紹的舊將,兩人都投靠了曹操,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是曹魏集團外姓將領中的佼佼者。陳壽在《三國志》中,將他們列入了魏書第十七,與于禁、樂進、徐晃並稱為“五子良將”!而張遼則是五子良將之首,地位明顯略高於張郃。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軍事能力以武力值換算,把軍隊作戰換算成主將單挑。而張遼的武力表現,顯然並不遜色張郃。比如第一次合肥之戰,張遼與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單挑,結果七八十合不分勝負,太史慈見孫權身邊宋謙中箭,於是拔馬撤走,張遼驅兵掩殺,甚至一度佔據了主動。——張郃的武藝肯定不可能在太史慈之上吧!張遼能七八十合打平太史慈,總不至於五十合就輸給了張郃吧!

官渡之戰張遼單挑張郃,鬥到五十合之後,許褚為何主動出陣?

除此之外,張郃的一系列戰役中,多次慘敗於五虎上將之手。漢水之戰面對趙雲,甚至“心驚膽戰”不敢應戰。而張遼的軍旅生涯中,羅貫中並沒有安排其慘敗,也沒有說懼怕某人不敢應戰,書中對張遼的刻畫明顯更完美一些。因此,官渡之戰中,鬥到五十合,書中明確說到了“不分勝負”四個大字,即說明張遼並沒有劣勢。

官渡之戰張遼單挑張郃,鬥到五十合之後,許褚為何主動出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是曹操擊敗袁紹,稱霸北方的最關鍵的一場戰役。起初,袁紹的實力龐大,舉兵五十萬征討曹操,氣勢如虹。而曹操方僅僅七萬人馬。原內容如下:

卻說袁紹起兵五十餘萬,望官渡進發。夏侯惇發書告急。曹操急引文武等官,盡數起兵,得七萬人,投官渡來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袁紹後續再增添了數十萬兵馬,曹操則無兵員調動。

紹前後續添大軍七十五萬,東西南北安營,周圍連絡九十餘里。

雙方的兵力差距,差不多20:1,這一戰是曹操自陳留起兵以來,遭遇過的最艱難的一場戰役。曹操只有在首戰取得勝利,才能最大化的提高這場戰役的勝率。

官渡之戰張遼單挑張郃,鬥到五十合之後,許褚為何主動出陣?

而羅貫中的鬥將理念,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增漲士氣。只要主將鬥將取勝,將士們就會士氣大漲,義無反顧。反之則士氣低迷,萎靡不振。所以官渡之戰鬥將,首戰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首戰戰勝了對方主將,才能達到激勵士氣的目的,否則曹操七萬軍馬憑什麼跟袁紹的一百多萬軍馬正面硬戰?

張遼只不過打平張郃,並沒有達到增漲隊伍士氣的效果。如今的局勢,對曹操已經極度不利,每一個將士都非常焦急。如果讓袁紹率先發難,指揮將士掩殺過來,那麼曹操就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因此,許褚的表現異常激動“忿怒揮刀,縱馬直出”,目的是擊敗張郃,爭取先機。

我們可以看曹營中其他將領,也大多跟許褚一樣,處於非常焦急、緊張的狀態。許褚驟馬而出剛與高覽交上手,這邊的夏侯惇、曹洪也立馬指揮將士們,對袁紹軍對發起了衝鋒。難道許褚也不如高覽嗎?顯然不是的,他們是在搶佔先機,佔據主動。在佔盡先機的情況下,曹軍尚且被袁紹打得大敗。如果當初被袁紹率先驅兵掩殺,曹操的七萬兵馬,肯定被袁紹百萬雄師一口吞掉,毫無迴旋的餘地。

因此!官渡之戰張遼與張郃戰五十,許褚拔馬助陣的原因並非張遼劣勢。論武力張遼不在張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