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上篇文章我們大致探討了戰國時期,越國衰敗的原因。

簡單來說,分封制國家的權力體系自下而上構建,天子、諸侯、卿大夫,個個都是實力派。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周禮

大家都有兵、有錢、有地盤,想要維持長期穩定,秩序的重要性必然遠高於明君。

這就是自西周至春秋以來,嫡長子繼承製盛行於世的根本原因。

一、解體

反觀越國,前身是南方一盤散沙的于越部落,春秋後期透過學習分封制,才逐漸轉型為國家。

不過由於地處偏遠,他們殘留了較多的舊時代習俗,嫡長子繼承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

所以強人勾踐死後,諸王子、眾卿大夫很快開始自相殘殺。

這個時間節點,一方面中原諸國紛紛任用如吳起、商鞅之類的賢才組織變法,向郡縣制轉型。

另一方面,越國連原有的分封體系都難以維持,差距自然就拉了開來。

當然了,你也不能說越人就因為這個原因,從此一蹶不振,徹底沉淪了下去。

我在上個影片裡也講過了,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那為什麼會出現“楚治而越亂”的情況呢?

楚國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貫徹嫡長子繼承製,才恢復穩定的,越國其實也有這個趨勢。

按照《竹書紀年》記載,經歷了長期內亂後,越王無顓繼位。

這是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國君,生平事蹟在史書上一片空白,但是,他沒有被殺!所謂:

“無顓八年薨。”

他是自朱勾、翳後,第一位善終的越王!

接下來繼位的是無疆,然後越國好像突然找回了勾踐時期的霸主狀態。

《史記》曰:

“王無疆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

只有內部穩定了,才有大規模對外用兵的基礎,由此可見,局面確實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越國崛起時已是春秋末期,無疆在位時,很多國家的變法已經取得成果。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變法

例如吳起變法,雖然相較於秦人,這場改革是非常不徹底的。

但是楚國終究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郡縣制動員體系。之後楚越交戰,《史記》記載:

“大敗越,殺王無疆。”

越國本來就處於從混亂走向穩定的過度階段,國君被殺,前線慘敗,外力一推,內部馬上就崩潰了。

各級貴族,如王、卿大夫等等,自立山頭,也就是:

“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

至此,越國就像微縮版的東周一樣基本解體,從諸侯的層面看,相當於已經亡了。

不過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在江東建立起有效統治。

很多越國的地方小勢力仍然存在,時不時在史料上留下一些零散的記錄。

這種結局,對於越國來說自然是大大的不幸,不過從整個華夏的角度看,反而是一件好事。

二、秩序

為什麼這麼說呢?想要搞清楚接下來發生的歷史事件,必須先引入一個新的話題。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孔子曾在《論語·八》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本來《八佾》篇講的都是與禮樂制度相關的話題,突然插上這麼一句,網上翻譯五花八門。

我甚至見過把“不如”翻譯成“不像”的,夷狄都有君主了,不像諸夏,現在都沒了。

個人認為,如此理解是非常不恰當的,相當於孔子透過誇讚蠻夷來批評中原諸侯。

事實上,這句話放在禮樂制度篇章中,不但不突兀,反而是非常通順的。

不過想要弄明白其背後所蘊含的真正意思,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

孔子的時代,分封制仍然是主流。此前影片也已經講過了,分封制是一種權力結構自下而上搭建的體系。

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拿了土地,需要二次分封給卿大夫。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至於分封原則,即“嫡長子繼承”,每代人由長子繼承原爵位,小兒子們降一級,到地方上封邦建國。

所以什麼叫“家國天下“?“家國天下”即起源於此。

先秦時代,家和國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家不是現在常見的小家庭,而是人數眾多的宗族。

國也不是後來郡縣制那種選拔人才,由皇帝任免的流官模式。

當時天子和諸侯,諸侯與卿大夫,即是朝堂中的上下級關係,也往往是宗族裡的親戚關係。

以周王室為核心,大宗不斷分出小宗,小宗服從於大宗,無論大宗、小宗,又都有很強的自主性。

所以你即可以把整個周朝,視為一個血脈相連的超級宗族。

也可以把周朝內部的諸侯或者卿大夫,無限細分,看成一個個獨立性很強的小宗。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古代宗族祭祀

明白了這點,你就能理解孔子的話了,聖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

蠻夷就算偶爾出現一些明君強人,也不如諸夏一片混亂,沒有君主來得好。

因為番邦小國沒有禮樂制度,哪怕天降猛男,突然崛起。

也是不可持續的,猛人一死,宏圖霸業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亡了就是亡了。

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漢末的鮮卑、羌人,乃至於明朝的瓦剌,都是如此。

分封制則不會這樣,因為一個宗族就是一套行政班子,一套軍事動員體系。

哪怕上面的大宗被摧毀了,地方上的小宗也是能夠自我維持的。

所以西周亡了,諸侯還能夠傳承文明與霸業,諸侯不行了,卿大夫隨時可以頂上。

好了,講了這麼多,以上內容和越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三、東越與閩越

越國被打垮後,史書上雖然記載其“一盤散沙”,但地方上實際還是有秩序的。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戰國時期,不斷潰敗的越國

作為分封制國家,《越絕書》記載其有:

“宋王、搖王、荊王、幹王、烈王、襄王、東甌王、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等。”

這些人相當於卿大夫這個級別,通常都有自己的封邑、軍隊和稅收。

值得注意的是東甌王這一支系,其統治區大約在浙江南部。《越絕書》提到:

“東甌,越王所立,元王四年,范蠡築。”

時間換算下,幾乎在勾踐滅吳的同時,越國人已經開始沿著浙閩丘陵南下了。

東甌就是東越,雖然因為地處偏遠,現存的文獻記載極少。

不過可以肯定,這就是越人分支建立的功業,其在楚國的打擊下存活了下來,後來國運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從浙江南部繼續遷移,就是福建了,當地慢慢建立起了一個叫閩越的國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

雖然越人南遷福建的時間、人物、經歷等資訊已經全部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不過《史記》、《漢書》裡有一些零碎字句,例如:

“東越將多軍。”

還有閩越發動戰爭時:

“三王之眾相與攻之。越衍候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於漢陽。”

都從側面證明了,閩越和東越一樣,是一個實行先秦分封制的國家。

楚國擊潰越國後大約百年,秦國消滅了楚國,然後東越和閩越正式出現在了中原典籍之上。

在此期間,越人僅僅通過幾代人,就實現了浙南和福建的華夏化。

這裡順帶說一句,吳國被勾踐吞併後,其實也出現過地方小宗傳承香火的現象。

浙江南部與福建的華夏化,從越國崩潰後南拓,看分封制頑強生命力

例如吳芮是吳王夫差的後裔,也是江西曆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名人之一。

其先祖避難至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推動了當地的華夏化。

所以當天下諸侯反秦時,可以發現,不管是吳芮、閩越還是于越,態度都很積極。

他們立國於邊緣地區,本來完全可以偏安一隅。但是《史記》曰:

“吳芮率百越佐諸侯。”

共同消滅秦國後,可能是考慮到楚、越世仇,項羽沒有給他們任何名號,於是:

“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由此可見,吳芮、閩越和于越,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將自己當做“諸夏”一員的。

否則有兵、有錢、有地盤,根本不用在乎劉邦或者項羽給的虛名。

只有真正貫徹了周禮精神的諸侯,才會將天子的分封視為自身合法性的來源。

講到這裡,越國的歷史暫時要告一段落了,因為百越不止他們一家。

福建往西,還有廣東、廣西地區,這裡尚未來得及被分封制開發,就迎來了秦國的郡縣體系。

下一篇涉及到的歷史人物,許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即建立了南越國的秦人趙佗。

那麼在兩廣地區,百越的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論語》

《越絕書》

《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