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緣何成為冬奧製冰“主力軍”?專家解讀:液態二氧化碳能在流動中帶走熱量

「本文來源:紫牛新聞」

這屆冬奧會,新技術頻出。如二氧化碳跨臨界直膨全熱回收、二氧化碳超臨界製冷技術……這些專有名詞不容易讀懂,但表達的含義卻是類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成了冬奧的製冷“主力軍”。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陳小強教授告訴記者,“溫室氣體”只是二氧化碳諸多“標籤”中的一個,一旦變成液態形式,“溫室氣體”不僅不升溫,還能在流動中帶走熱量,充當製冷劑。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緣何成為冬奧製冰“主力軍”?專家解讀:液態二氧化碳能在流動中帶走熱量

“溫室氣體”製冰,首先得改變形態

二氧化碳最容易搜到的名詞解釋,大家都不算陌生: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或無色無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近些年,伴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等節能減排目標的提出,二氧化碳更是在不少人心中直接與“升溫”“變暖”等標籤畫上了等號。

這樣一種“溫室氣體”,出現在冬奧場館裡製冰造雪,似乎有些幽默。但現實卻是,透過先進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膨全熱回收方式,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在國家速滑館製出了“大冰場”,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環保的製冰技術,而且製冰能效大幅提升。

“溫室氣體”到底怎麼製冰?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陳小強教授介紹,要了解二氧化碳製冰,首先要打破“溫室氣體”這一刻板印象。“二氧化碳在絕大多數時候是以氣體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如果給二氧化碳加壓,那麼它就會變成液態。液態的二氧化碳可以像我們日常見到的水等液體一樣流動,在封閉的管道中,它可以成為熱傳導介質。”陳小強告訴記者,液態二氧化碳在流動中,能夠作為一種能量傳遞介質,吸收並帶走熱量,從而讓周圍的溫度降下來。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陳小強用生活中最常見的降溫方式舉了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讓一杯熱騰騰的茶迅速降溫,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將茶杯放置在冷水中。冷水帶走了熱茶的熱量,茶水的溫度便能下降。液態二氧化碳的“製冷”原理,最通俗層次的理解便與之類似。

可以迴圈使用,環保還節能

根據已經公開的資訊,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裡的冰面面積為1。2萬平方米,要製成這麼大一塊冰面,不得一天24小時拼命往管道中注入加壓後的二氧化碳麼?並不是這樣。陳小強解釋,二氧化碳製冰的過程是一個迴圈。“液態二氧化碳吸收走熱量後,會變成部分氣體,進入另一個壓縮迴圈。氣態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機壓縮,透過冷凝過程降低壓縮二氧化碳溫度,再減壓液化。“這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二氧化碳可以實現迴圈使用,不會排放到空氣中。”

專家介紹,小到家用冰箱,大到商業冷庫,所有制冷活動的核心都是製冷機。製冷機主要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4個部分組成,其中的關鍵物質就是製冷劑,不同的製冷劑製冷效果存在差異。

與過往的製冷劑,如氟利昂或者氨製冷劑相比,二氧化碳製冷優點突出。二氧化碳同時具有優良的熱力特性、安全特性和環境特性,壓縮過程的效率高,熱回收時放熱效率高,用於較高溫度和較大溫差需要的熱回收時具有獨特的優勢。陳小強介紹,“二氧化碳製冰的過程相對更加穩定,利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造出來的冰面溫差小,整個冰面硬度基本相同,利於運動員創造佳績。”

日常生活中還不算常見製冷劑

不僅是製冰,在室外造雪方面,二氧化碳也“大顯神通”。陳小強教授表示,二氧化碳製造冰雪的基礎原理,依然是液態流動中對熱量的吸收。“透過二氧化碳製冷以後,再加以新型最佳化的造雪設計,便能實現安全、高效、低成本、高品質的人工造雪。”

“利用二氧化碳來製冷,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算常見。”陳小強補充,目前家用的冰箱或是空調,部分採用的還是氟利昂、氨及其他環保型製冷劑。“夏天開空調,覺得不出冷風了。師傅上門後掏出一箇中號的鋼瓶子,裡面裝的就是製冷劑。”

但在化學實驗室中,液態的二氧化碳已經被應用在很多方面。“平時我們會購買氣體的二氧化碳,透過加壓的方式將它變成液態。”陳小強介紹,液態二氧化碳可以在化學化工領域作為一種超臨界流體使用,作為反應介質和萃取分離試劑用於聚合反應及中藥有效成分提取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