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阿佤山並不是一座具體的山,而是以雲南滄源與西盟為中心的佤族聚居區,統稱為“阿佤山”。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的人還過著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原始生活。

這裡是瀾滄江支流之源,與緬甸接壤,原始森林茂盛,野生瓜果豐富,加上洞穴較多,非常適宜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孟加拉虎、金錢豹、長臂猿與大蟒等野生動物以前經常在阿佤山出沒。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奇怪的是,阿佤山的西北部有片一望無邊的原始森林,當地人叫它孟冷山,是阿佤山區中較高大的一座山峰,從古到今,當地人從不敢輕易進山去打獵。當然,村民不是怕山中藤蘿纏繞,也不是怕野獸出沒,而是怕被山中一種叫“狜”的東西掠走。

那麼,“狜”到底是什麼動物呢?它又為何總出現在阿佤山的森林裡呢?

01“狜”爬上床,和小夥睡一起,還把長滿毛的雙手按在胸口上‍‍

據《綠葉》報道,阿佤山班洪寨有個小夥叫胡德仁,17歲初中畢業後就在家務農。1957年8月27日,生產隊安排他和張老大一同到大黑山西南邊去守苞谷地。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這天早上9點多,胡德仁巡視完苞谷地後,便回到窩棚裡靠在床上抽菸想心事。突然,一個似人似猿的“狜”從山林裡闖了下來,還向他的窩棚走來……

呆若木雞的胡德仁,張嘴想喊張老大,但不知什麼原因,他怎麼叫都叫不出聲來,把他急得團團轉,“狜”還衝他咧著嘴笑。

不僅如此,“狜”還爬上床並側身倒下,和小夥子睡在一起,順便把長滿毛的雙手按在他的胸口上,時不時往下摸他的大腿……(此處省略90字)

過了兩三分鐘,張老大發現很多鳥正在吃苞谷,就大聲叫胡德仁快出來,去一起趕鳥。“狜”這才受到驚嚇,慌忙起身,往山林方向跑了。

02一頭全身長毛的“狜”,張著一個大嘴,撲過來想抱他‍‍

勐角小學的民辦教師李明智介紹說,自己從勐董返回翁丁寨的途中,被一頭“狜”抓傷。直到現在,右手上還留有當初被“狜”抓破的傷痕。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那是1967年秋天,太陽快落山了,李明智沿著山間小道來到翁丁寨的一個山岔口。他突然尿急,就往路旁森林深處走了一百米。突然就聽到後背唰唰唰地響,李明智初以為遇到野豬了,忙回頭一看,發現是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正笑嘻嘻從樹林裡走出來。

李明智連忙強忍住了小解,正準備離開時,卻發現來者並不是什麼“女人”,而是一頭全身長毛的“狜”,約1。4米高。這傢伙張著一個大嘴,直接朝他撲去,看樣子是想來抱他。

情急之下,李明智趕緊閃躲,但還是被“狜”抓住了手臂。李明智急中生智,使出渾身解數一拳打向“狜”的胸部,“狜”被打得後退了兩步,一屁股摔倒在地上。痛得嗷嗷叫了兩聲後,“狜”站起來走進樹林,還不住地轉過頭來看。

03大黑山圍獵打死一頭“狜”,割下一隻腳掌,曬乾後一直留著‍‍

據說四永小學的李應昌老師曾打死一頭“狜”,還留著它的一隻腳掌。1980年春節,寨子裡準備到村後的大黑山去圍獵,特意把李應昌安排在永爪岔路口等待獵物。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突然,山樑上突然跑出一個似人非人的怪物,那傢伙也發現了他,趕緊掉頭往回跑,還甩了甩頭髮,李應昌嚇得忙開了一槍,把它打倒在地。

這傢伙直往坡下滾,最後死在山溝裡,坡地上流滿鮮血。等李應昌趕到,發現原來眼前的死者是一頭“狜”,頭髮很長,渾身毛髮灰黑色,個子在1。6米左右。

李應昌請村民田上拐幫忙把“狜”抬回家。其妻子聽說“狜”可以做藥材,就割下一隻腳掌,穿孔曬乾後,一直留了下來。

04“母狜”三次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在拱撒寨,據說一頭“母狜”連續幾天夜訪村民胡老三家的竹樓。1982年8月30日凌晨,雞剛叫兩遍,一陣腳步聲把胡老三從睡夢中驚醒,他聽到一個黑影撥開了他家門閂後,走了進來,竹樓地面也跟著晃了起來。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胡老三立刻起床,赤腳追了過去,一個全身長毛的“狜”奪門而去,還把竹樓板踩爛了幾處。胡老三回屋後十分納悶,趕緊加固了門閂,才爬上床,一直到天亮,他都嚇得沒敢再睡覺。

沒過兩天,屋裡又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1。9米高的“母狜”站在離床頭不到2米遠的地方,它的頭頂到屋頂,渾身毛茸茸,正伸開兩手朝他撲了過來。

胡老三氣急敗壞,用盡自己全身的力氣,一拳朝“母狜”的臉上打去,卻打了個空,他順手取下牆上的柴刀,準備與“母狜”拼命,“母狜”這才戀戀不捨地走了。

第5天晚上,胡老三剛剛睡下,就聽到樓下豬叫,他趕緊起身下樓,讓他大吃一驚的是,昨晚那個“母狜”,從他家豬欄中拖著一頭100多斤的豬,慢慢走進屋後的林子裡。

05獵手親眼見4頭“母狜”洗澡,一個“母狜”中箭,被“公狜”揹走‍‍

據說,諾恩村的獵手李開業還親眼見過“母狜”洗澡。1991年6月的一天下午,他正與3名同村村民外出打獵。途經河邊時,他們隱約聽見一陣嬉笑聲,於是上前一看,結果發現4個披著長髮的“母狜”正在河裡洗澡,形體與人相似,皮毛呈棕色,它們還互相用毛茸茸的手掌擦著背。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一個20來歲的村民對準其中一個“母狜”就是一箭,“母狜”中箭,在水中掙扎了一會兒就死了。然而讓人吃驚的是,樹叢中突然衝出了4頭身材魁梧的“公狜”,它們撿起石塊向李開業他們砸了過來。

無奈,它們也許怕獵人的弓箭,在其同伴的掩護下,一頭高大的“公狜”從水中背起那頭被射死的“母狜”,走進了森林,眼裡還流露出仇恨。

06阿佤山多次出現“狜”,臉跟人差不多,有喜怒哀樂,會哭也會笑‍‍

阿佤山區的確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這裡的佤山村寨中,上面這樣關於“狜”的傳說還有很多很多,有許多村民都聲稱親眼見到過“狜”。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根據村民的描述,這裡的“狜”,其實就是所謂的野人。它們分兩種:一種是小“狜”,另外一種是大“狜”。

小“狜”臉跟人差不多,額頭上有皺紋,耳朵與鼻子都跟人差不多;它們個頭小,一般在1。2-1。6米之間,重不到100斤,有個約2釐米長的尾巴;除頭髮外,全身毛髮稀疏,多呈灰黑色,毛細軟,臉毛麻色,腳毛髮黑,背上還有一條深棕色的毛。

大“狜”身材魁梧,一般身高在2米左右;臉上大下小,長形,嘴巴略突出,兩顆大門牙有人的手指那麼寬,耳朵比人的要大一些,額頭有毛,整個面孔十分像人;腿又粗又長,大腿有飯碗粗,小腿細,走路無聲;身體很胖,腰粗,屁股肥大;渾身是毛,毛髮長,呈現棕紅色,背上毛很多,胸前毛少。

不管大“狜”還是小“狜”,它們像人一樣,都有喜怒哀樂,會哭也會笑,還十分怕羞;它們還會相互關照,如果同伴遭遇不測,大夥都會去幫忙;它們喜歡在地面上生活,也會下河捉魚,還能搬運樹幹;它們有一個特定的生活習慣,那就是到了7-9月份,都出來尋找配偶。

07中國科學院組織考察隊前往調查,僅抓到2只長臂猿‍‍

阿佤山區自從1960年傳出有“狜”出現後,嚇得村民都不敢前往山上種地。當地政府出面懇請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與昆明動物研究所來幫忙調查。

1962年初,吳汝康院士帶領8名專家組成了雲南阿佤山野人考察隊,在阿佤山密林中,揹著乾糧,走訪了3個多月。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調查隊員訪問時,瞭解到距離縣城一百多公里的培秀村,多年前有人打死過一頭“狜”。考察隊立刻前往,找到獵殺過“狜”的第六代後人漢昌。結果在他家裡,除了那支火槍槍管外,沒有發現任何與“狜”相關的東西。

由於阿佤山區傳說出現“狜”的地方沒有公路,調查隊員只好乘車在周圍轉了轉,遇到可疑的地方,就派幾個年輕人走進原始森林邊上四處看看,連一根“狜”毛都沒找到,最後僅抓到2只長臂猿。

但是所有目擊者沒有一個說“狜”像長臂猿,有個獵人還嘲笑說,如果我們獵人連長臂猿都分不清,那不如死了算了。最後,這次考察無果而終。

08古人類學家推測是合趾猿,但合趾猿在中國一直沒有棲息記錄‍‍

時任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的王懿之,1981年從村民手中拿到了號稱“狜”的腳掌,急忙帶回了昆明,他請來了雲南大學生物系的何曉瑞教授等人,一起做了一個初步鑑定: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一般的猴類。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北京自然博物館原副館長周國興教授從現有的一些標本推斷:“狜”可能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大型猴類——短尾猴。但是短尾猴的身形大小與傳說中的“狜”相差巨大。

1984年1月,王懿之老師百忙中又請來國內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鑑定,他最後的結論是:這個標本的趾尖呈菱狀球形,趾細長,大趾發達,這些都跟合趾猿相符合,可能是合趾猿。

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也鑑定為合趾猿。

這一鑑定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合趾猿個體高大,外貌與人相似,當地群眾就把它誤認為“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雲南阿佤山多次出現“狜”,夜闖老漢家的竹樓,還拖走100斤的豬

結語‍‍

“狜”的傳說在阿佤山已有上百年曆史,但可惜的是,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明“狜”存在的有力依據,也沒有抓獲一例活“狜”。

在眾多“狜”的目擊報告中,除去有些是編造的,許多目擊者當時處於高度緊張或者驚恐的狀態,而且由於距離太遠沒有看清,誤將已知的動物看成了“狜”,或者將一些不認識的動物當成了“狜”,也不是沒有可能。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

注:文章部分圖片是合趾猿的圖片,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科學與生活、新發現、知識家、綠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