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作者:墨念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但凡從中學的課堂走出來,恐怕沒有幾個不喜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吧。

但是,古往今來無一人能尋覓到此處。當年那位捕魚人誤入桃花源,出來後沿途都做了記號,為何“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而那位道德高尚之讀書人劉子驥聽說此事,便高興地想去一睹為快,哪知理想還未變成現實呢,就一命嗚呼了。你說嚇人吧,所以“後遂無問津者”。

那麼,這個桃花源到底是什麼地方,令人無限嚮往而又讓人望而卻步?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一、《桃花源記》只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王國

世人皆知《桃花源記》是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的一篇代表作,入選九年制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材,是中學生必背書目。不僅是古代的人們嚮往桃花源般祥和、康樂、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就是現在的人誰又不向往呢?

按說我們繁榮昌盛的大中國,處處都是桃花源,但是陶公筆下的桃花源,那個令世代人嚮往之地,至今沒有找到,就是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恐怕也難以搜尋到目標,因為那個地方就在作者心裡,是一個理想王國,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有那樣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1、劉裕稱帝,道貌岸然

公元421年初,劉裕採取極端措施,用棉被活活捂死晉恭帝,自己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初”。本來劉裕的霸業就是血腥屠殺和不擇手段鎮壓起義軍,建立在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之上,已經引起時人的不滿和憤恨。他又在奪取帝王的鬥爭中,為了獲取更大的資本,玩弄權術,大耍陰謀,講假話,設圈套,對外慈愛仁政,對內猜忌虛偽,剷除異己,誅殺遜帝,簡直達到窮兇極惡的地步,充分暴露一個野心家、陰謀家的醜惡嘴臉。

在烏雲遮天的情況下,傑出詩人、一代文豪陶淵明怎麼會隨波逐流?於是,他在仕途上升任最大的官職乃是彭澤縣令,而且僅僅81天就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2、田園詩派之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與統治階級徹底決裂後,隱居田園,躬耕隴上,獨居一隅,與阡陌為友,同鳥獸作伴,嚮往和提倡“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同時,他也代表廣大勞苦大眾的心聲,誰不向往那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平等自由的社會制度?可是,陶公這樣一位老人,手無縛雞之力,面對黑暗的社會,既不能適應,更無法抗拒,只好避而遠之。

另外,陶淵明的大量詩文,足以表現他對時局的不滿。他的文字表面上是歌頌大自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其實暗裡表現出他在困頓中的滿腹牢騷,隱喻他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種幻想。

譬如,《飲酒·其五》中所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面上說,自己居住在這人間仙境,遠離車水馬龍的喧囂。你要問我如何能這麼快活?實話說吧,只要自己心存高遠,自然就在獨處中心曠神怡了。不信?你看:正在東籬下采菊花,猛一抬頭便可以看見南山無比絢麗的景象……你以為老陶真的心情那麼美好嗎?錯了。他是在表達自己厭惡腐敗透頂的官場,決心歸隱田園生活的渴望,是超凡脫俗思想的極端體現。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再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歸園田居·其三》,詩人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本不是種田人,在南山下種豆,卻讓茂盛的野草蓋住了稀少的豆苗。戴著晨露去除草,披著月光才回家……躬耕的生活的確很辛苦,但是中國人自古就有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跪舔和苟且不是一個真正詩人的性格。

所以,陶公寧願辭官不做告老還鄉,歸隱田園,忍受勞作之苦,也不與腐敗的官場同流合汙,守住一方淨土,保持心靈純潔。正是這種無畏的精神,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人格,所以,陶淵明受到千秋萬代人的稱讚和敬仰。因此,他被後人譽為:“田園詩人之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至此,不難看出,陶淵明不願過著溜鬚拍馬的生活,他筆下的桃花源只能在他的詩句裡,在他的心田上。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二、《桃花源記》更像一篇鬼故事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那個都到那心頭來。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這首歌你喜歡不?喜歡就對了,因為這首《聊齋》主題歌,讓人世間多少痴迷者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那麼,身處暗無天日的陶淵明又怎麼不能借《桃花源記》,讓牛鬼蛇神超越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呢?

1、捕魚人怎能忘記路之遠近?真是似夢非夢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文章一開頭,老陶就為世人設了一個圈套。試想:一位世代以漁為業的捕魚人,應當對當地的大小溪流等一眾水域相當熟悉,怎麼能忘記路途之遠近,竟然還迷路了呢?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正在漁人一籌莫展之時,忽然眼前閃現出一片桃花林,漫步其間竟沒有一棵雜樹,每當有風吹來,桃花瓣紛紛落在嫩綠的草葉之上,這樣的美景真是令人無限嚮往。可是,我要說,漁人已經是鬼迷心竅了。

試想,桃樹在民間那可是避邪之物,它是陰陽兩界的分水嶺,是阻擋外部勢力侵蝕的鎮宅之重器。曾記得村中有婦人抱小孩出門,手中都要拿一根桃樹枝呢!陶翁作為晉代著名的文學家,能不知道桃花開落時節,恰逢清明,路上行人慾斷魂?

陶淵明之所以這樣寫,是對現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借漁人迷路為下文進入墓穴埋下伏筆,表達他對另一個極樂世界的美好向往。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2、漁人到底進入的是桃花源還是古墓道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漁人沿著狹窄的過道走進去,剛好能鑽進去一個人。一直走了幾十步,眼前十分寬敞,一下子明亮起來。試想:無論古今,哪裡才是這樣的地方?只有墓道與墓穴。古人為防賊人盜墓,都是將墓道修得十分狹窄,只有進入墓室方才寬敞起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漁人看到那裡的土地開闊又平整,房屋農舍鱗次櫛比,井然有序。其間,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碧綠的桑樹與翠竹交相輝映。試想:這樣美好的地方能是漁人誤入的小村落嗎?這好像現在的特色小鎮啊!要知道我國古代的農村,農家人建房都是雜亂無章的,而墳墓的埋葬卻是按照輩分排列的,一點兒也不能亂了章法。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首先“阡”這個字在古代可是代表墓的意思。

在這裡卻是道路交通錯落有致,到處都有雞鳴犬吠。男女的衣著打扮呢,也和外面的人沒有什麼兩樣。問他們是怎麼來到這裡的,他們說是先人為了躲避戰亂,帶著家人和鄰居來到這人間仙境的,從此沒有離開過。再問他們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搖搖頭,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曉得有什麼魏朝和晉代!

讀到這裡,可以看出這段話是對當時社會的極大諷刺,晉朝的統治者們整日裡鮮衣怒馬,花天酒地,魚肉百姓,橫行鄉里,過著人上人的生活,可是這世外小村落裡的人卻不識這一套,竟然不知道有一個晉朝呢!更不難看出,從秦到晉的五百年間,桃花源中人衣著打扮沒有改變,就是在告訴人們:這裡居住的不是人,他們的服飾很有可能是在逢年過節時,外面的人“燒”來的。

還有這五百年間不與外面的人交往,就這一家人和鄰居在這裡生活,他們是怎麼繁衍後代的?一定是近親結婚吧?近親結婚的後果,你懂的。那裡還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嗎?所以說,桃花源中住的是人還是鬼,陶淵明的心裡最清楚。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3、設酒殺雞作食,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便要回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外面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國之不寧,何來家之安定。而桃花源中人哪來的美酒與美食呢?而且家家如是。這裡不難想到,只有死去之人,天天都在享用人間的祭品,並且酒和雞自古都是祭品中的首選,缺一不可。至今,在我國民間的喪葬事,靈桌之上依然還要擺放著酒和雞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漁人說出來就很輕鬆地出來了,而且還不難找到了自己的船隻,你信嗎?如果相信,那麼桃花源中人在其居住五百年,難道沒有一人想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嗎?恐怕鬼都曉得吧!特別是漁人沿途都做了記號,把此事報告了太守,然後派人重新來尋桃花源卻又不得而返,這真是一個無比詭異的現象。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據陶公同時代的風水學家郭璞《葬經》所載:“門前桃桑為大凶”。這一點作者恐怕比誰都清楚,所以文中提到的桃花源遍植桃樹,村中還夾雜著桑樹和竹林,這些都是陰陽兩界人的天然屏障,陰間之人是無法走出來的。待漁人清醒之後,這個地方就瞬間消失了,後來人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

如果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寫的是孤魂野鬼,那麼桃花源就是一塊墓地,這裡不免有些恐懼。但是,更加恐懼的是每位中學生還要將其銘記於心。

讀罷此文,鄙人以為,桃花源的美好更加反襯現實生活的可悲,因為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故事,演繹著各種風花雪月,刀光劍影,愛恨情仇,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都會留下眾多的精彩與無奈。若是聽到那個時代的文人們一聲嘆息,頓感世態炎涼,不敢站起來口誅筆伐,紛紛逃離塵世繁華三千,躲避山野荒嶺一隅,借鬼說人事,那麼,這個世界雖然群星起舞歌太平,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天翻地覆慨而慷!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鬼故事,你信嗎?

【作者簡介】馬獻武,筆名墨念,發表作品百萬字,出版小說《情歸鄉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讀《紅樓夢》:賈母對林如海這個女婿不滿意?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氣節還是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