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當年秦始皇滅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繼續發大秦精銳五十萬南下征伐百越,先後設立了南海、桂林和象郡。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秦皇漢武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剿滅了自秦末一直割據一方的南越國。漢廷在南越國地盤上,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個郡。其中的交趾郡也就是從前的秦朝象郡故地,大致包含了五嶺以南,現在的廣西廣東至越南北部廣大地區。

五代時期由於中原帝國的紛爭混亂,交趾地區逐漸演變成了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國家。但在北宋立國後,主政交趾故地的丁朝政權接受了宋廷的冊封,以交趾郡王的名義取得了藩屬地位。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漢代交趾郡

在宋人記載中,由象郡而交趾,以至於後來的安南,均說明了這一地區有別於中原的人物風情,最生動的就是對大象的狩獵與馴服。

話說在交趾連綿的山中有一些石洞,周圍都是高山石壁環繞,只有一條路可進入。當地山民事先在洞中放置一些嫩草和豆類,將一頭已經馴化的雌象趕入洞中。同時又在山路沿途拋灑了許多甘蔗,這是用來引誘野生大象的。

雖然大象挺聰明的,那也擋不住甘蔗的美味。山民只要發現野象來吃甘蔗,就立刻放出馴服的雌象讓它們混入野象群,為的就是去“勾引”野生公象,將它們誘入石洞,然後山民再用巨石截斷其歸路,囚禁了野象。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大象

時間一長,野象會感到飢餓,本能的就要四處尋找食物。於是山民就會攀上石壁餵食那已經馴化的雌象,這個情況被野象看到,會對它產生強烈影響,剛開始對人有點害怕,但是擋不住飢腸轆轆,慢慢的野象就會效仿雌象,去接近討好手裡有食物的山民。

野象與山民親近的過程 ,其實就是大象被馴化的開始。隨著野象對人的親近感日漸增長,山民就會用竹竿去鞭打它,當然少不了食物的加持,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等到野象有出現被馴服的趨勢時,經驗老道的山民就會看準時機將野象控制住。

那麼大個的象,需要如何控制呢?當然是用鐵鉤。交趾當地的馴象師傅們往往會跨騎在野象的脖頸上,用鐵鉤鉤住大象的頭顱,給它發號施令。你想讓大象往左,就鉤它頭的右邊;你想讓大象往右,就鉤它頭的左邊;你想讓大象原地立定,就鉤它前額頭;你想讓大象前進,那就不鉤。因為只要大象被鐵鉤鉤到,它一感到疼痛,就會往反方向跑,以緩解痛感。

如果你想讓大象跪伏於地,那就用鐵鉤按它的頭頂;透過對按壓頭頂的鐵鉤加大用力,大象會因為感到來自頭頂的痛感而發出鳴叫聲,然而那些不明就裡的愚蠢人類,卻以為大象這是在向他們發出致敬的歡呼聲。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多數人只是看到成群的已馴化大象,排列整有序的站立在那裡,卻看不到那柄刺激它們的鐵鉤,正在隱秘中擺佈著這些可憐的大傢伙們。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人類的朋友,馴化大象

宋人在筆記中早已洞悉一切:大象龐大威猛不懼虎狼,但卻分外的不耐疼痛,所以山民們才能憑藉區區數寸的鐵鉤,就可以馴服野生大象。當然,習慣成自然,大象很有靈性,時間長了就能通人性,接受主人的指令,看到有人要乘坐,就會低頭跪倒,屈膝以待騎乘,然後起來前行。

大象因為身軀龐大重心高,所以它的頭低不下來,頸部也不能迴轉,而它的嘴巴隱藏在象鼻子的下邊,離地面實在太高了,因此大象的進食都依賴於它那靈巧而無所不能的長鼻子。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大象

象鼻子又長又大,能屈能伸還能捲曲,它上邊又有小肉夾,就算是黃豆大小的東西也能撿起來。村裡只要有人家新釀米酒成熟之際,野生大象就會聞著香味不請自來,用長鼻子破牆而入,像吸管一樣,把酒喝個痛快。

這些吃白食的大傢伙成了村民們的心腹大患,它們太大了,象腿就像柱子一樣粗,雖沒有腳指頭,卻有像爪子一樣的指甲。它們上山下坡,甚至泅渡大河,看起來有些臃腫不方便,實際上穩當而敏捷。

不過交趾郡的人們練就了一身馴服大象的好本事,他們呼叫驅趕大象,日久天長竟學會了某種“象語”,發出的聲音,貌似大象能聽懂。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遷徙的象群

有一次,交趾地方向南宋朝廷進貢馴化的大象,其中一頭象還沒怎麼馴化,就病死了。臨死之前,這頭大象似乎要想回到從前的老家,但病勢沉重已無力迴天。呻吟了數日後,大象竟然調轉方向,面向南方而倒斃。這一點與人類葉落歸根的信仰頗為相似。

除了交趾故地,南宋的廣南西路欽州境內也有大象出沒。一般象群行路一定是有它們熟悉的路徑的。那些捕獵大象的人就會在路旁樹木上設定獵射機關,另一端觸發機括就置於地上。

只要象群經過觸發機關,大象就會遭到攻擊。一旦大象被擊中要害,預感到死亡臨近,它就會把自己的象牙撞向堅硬的石頭,企圖將象牙折斷。因為大象知道,正是這象牙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倒斃的大象

如果機關沒有擊中要害,那麼大象會帶傷而逃,不至於危及生命。可即使沒傷到要害,卻傷到了它的長鼻子,那也是會要了大象的命的。因為大象的日常生活全靠它的鼻子來打理,一旦鼻子不能治癒,大象也就活不下去了。

對於捕獵者而言,南宋時代就有預設陷阱來獵殺大象的情況了。距離象群遷徙之路二十幾米距離,從路基側斜方向挖土做成陷阱,保持路面不變。這樣象群就不會發現異常,從而確保掉入陷阱中。可要是路面上有浮土,那麼“老謀深算”的大象就會非常聰明的避開它們,你說神奇不神奇?

大象還有個特點就是看到火會懼怕,古代農耕社會,最怕的就是象群一路遷徙踐踏禍害莊稼,人們一時間又無法制止它糟蹋糧食,官府也是禁止隨意獵殺大象的,怎麼辦?那就用長竹竿製成的火把去嚇阻大象,這招非常有效。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戰爭中的象陣

大象多數時間溫順可愛,但畢竟體型龐大,事實上對人類而言它們也是相當危險的。但是對於數量眾多的象群來說,我們不必擔心,要警惕的是那種脫離象群,獨來獨往的“獨行象”。它們不容於大象族群,所以能獨行無畏,遇到人類也必然忍不住會恣意禍害了。

獨象可以用鼻子把人捲起來,扔地上摔死,然後用象腿踩踏,直至獻血流出,而窮兇極惡的獨象就可以用大鼻子吸飲人血了。

古時候人們獵殺大象,主要還是因為糧食不夠,以象肉果腹而已。當然大象身上的肉,一定是鼻子上的肉最鮮嫩活絡。除了吃,大象那厚重的象皮居然可以製成皮甲,能阻擋羽箭,還是挺堅硬給力的。

歷史上交趾多次發生戰亂,就有人把大象皮裁截成一條一條的,然後壓直、烘乾,做成一條棍杖,那也是相當堅硬的武器。

南宋博物志:交趾大象馴狩攻略

宋代外交官

從九百多年前的交趾象群,到廣南西路故地的廣西雲南地區,依然有象群自由自在的生活遷徙,它們已經不需要擔心被人們獵殺或失去生存空間。從宋人的筆記中透著物件群的那種隱隱的憂慮和擔心,早已經化為今人物件群的制度性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