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隨著近期網路熱議話題和影視作品的不斷提及,昔日鮮有人知的心理學名詞

「煤氣燈效應」

也在不經意間出了圈,但仍有不少人感到困惑:

“煤氣燈效應”到底是個啥?

你或許對這個“新鮮詞”感到陌生,但一定聽說過

PUA

吧。而PUA的鼻祖,則要追溯到1944年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中的男主角安東。

影片中,安東為了謀取女主角寶拉繼承的大筆遺產,千方百計與之結婚,然後對寶拉實施了一系列精神控制。比如,故意藏起寶拉的胸針,指責她記性太差;刻意讓煤氣燈忽明忽暗,讓寶拉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最後,寶拉逐漸失去了理智和自我。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這部電影上映時,心理學博士羅賓·斯特恩正苦於無法從通俗文學和專業文獻裡找到對

“情感虐待”

的恰當描述,而影片中安東操縱煤氣燈對寶拉進行情感控制的行為,恰好給了她靈感,於是

《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性控制》

一書也由此誕生。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性控制》

[美]羅賓·斯特恩

在這本書中,斯特恩解釋道:

煤氣燈操縱是一種情感控制,操縱者試圖讓你相信你記錯、誤會或曲解了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從而在你的意識裡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你變得脆弱並且困惑。

它就像一劑慢性毒藥,可以悄無聲息地毀掉一個人。並且,

這個看起來彷彿只在電影和小說橋段中出現的現象,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常見。

婚姻、家庭、職場、社交……

“煤氣燈”

無處不在

《煤氣燈效應》的序言中,描寫了一個非常“日常化”的煤氣燈操縱場景:

一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跟著他的父親走著走著,突然興沖沖地跑到前面,結果被碎石絆倒,狠狠地摔了一跤。他顯然摔疼了,但仍強忍著疼痛不讓自己哭出來,他的父親卻一邊發火,一邊粗暴地用一隻手把他從地上拽了起來,“你怎麼這麼笨!我簡直無法相信!我總在提醒你要小心再小心。”

摔倒的小男孩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緒,也在試圖理解父親的憤怒,你甚至可以聽到他的內心獨白:

“我很笨。我受傷不是因為爸爸的話傷了我,而是因為我沒有好好聽他的話。是我的錯。”

這樣的畫面,你一定目睹過,甚至自己也曾經歷過,但你很難察覺出,這其實是一種

「情感虐待」

斯特恩最初發現這種現象,是透過她的病人。在長達二十年的心理治療師職業生涯中,她接觸到了很多堅強、聰明、成功的女性,她們聰明能幹、事業有成、頗具魅力,但大多都困於令人沮喪的關係之中,始終覺得自己很無能,也不相信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透過觀察和分析,斯特恩在這些女性身上找到了共同點——她們身邊總有這麼一個特殊的人——愛人、領導或親戚,能夠牢牢控制她。

無論她們在其他領域如何強大且遊刃有餘,卻總渴望從這些人身上獲得認可。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這樣的結論令人震驚,但卻揭露了一個殘忍的事實:

能對我們實施情感虐待的,恰恰大多是我們最為親近的伴侶、朋友、家人,或者是最為尊重的領導、前輩、老師,他們口口聲聲說著為你好,卻在一邊暗中“搞著破壞”,即使你能感覺到不對勁,但又說不出來。

華盛頓郵報

》曾經發布過一篇專門講述精神控制的文章。在撰寫過程中,一共有幾百位受害者接受了採訪。可見,有很多很多的人,正在遭受著“煤氣燈效應”帶來的災難。

現在再來看看我們自身周遭,下面這樣的話是否會勾起令人厭惡的熟悉感:

“你真笨,難怪成績不好。”

“不要疑神疑鬼的,我和ta什麼都沒有。”

“愛我就該做出改變,不然你就是不愛我……”

“我是你的男/女朋友啊,你難道不應該xxx嗎?”

“你脾氣太差了,除了我沒人受得了你。”

“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就你做不到?”

“之所以加班,還不是因為你效率太低!”

“我是信任你,才讓你幫我這個忙。”

“……”

一旦從身邊人口中聽慣了這些話,我們便會在潛意識中開始相信——我確實很笨;我的疑心病太重了;沒能成為一個好伴侶,我真差勁;活該沒人喜歡我;我工作能力不行;如果我不願意幫忙,就會辜負別人的信任……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電影也好,事件也罷,似乎許多人對於“煤氣燈效應”的理解都來自於“愛情中的情感操控”。但實際上,

除了

戀愛、婚姻,家庭、職場、社交中都可能出現“煤氣燈”的身影

我們努力改變自己,希望成為好伴侶、好兒女、好員工、好朋友,只為了從別人口中獲得肯定。

可為什麼“煤氣燈效應”會如此普遍?為什麼那麼多明明很優秀的人,卻深陷在削弱自己身心力量的關係裡出不來?那些在我們心中佔據著重要位置的人,為何會成為我們無盡痛苦的源頭呢?

在斯特恩看來,“煤氣燈操縱”的本質,遠不止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採取的精神虐待,而是雙方共同打造的一種關係,她將這種關係形象地稱為

「煤氣燈探戈」

操縱與被操縱,

就像是在

跳“探戈”

試想一下這樣的情節:

A:“你太不小心了。”

B:“我想那是你的看法。”

A:“不是的,就是你的問題!”

B:“哦,是嗎?我沒察覺到。”

……

言語上的推拉,是不是像極了探戈中一進一退的舞步?

“煤氣燈效應”的生效過程就像跳探戈一樣,雙方緊緊相擁,一同踏著毒性的舞步。如果一方拒絕參與,那麼這支探戈也就無從跳起。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在這場“雙人探戈”的表演中,強勢的一方扮演著操縱者的角色,弱勢的一方則為被操縱者。強勢方的操縱方式一般表現為尖酸刻薄的言辭,或者陰陽怪氣的嘲諷,又或者是愛答不理的疏離。然而面對這樣令人不適的人際關係,弱勢方常常會將對方過度理想化,覺得對方太強大,而自己卻無力去改變。

這場“探戈舞”背後的致命陰謀,被斯特恩在書中直接揭穿:

“煤氣燈操縱非常隱蔽。它其實是利用了我們最深的恐懼,最急切的擔憂,以及內心深處對被理解、被欣賞和被愛的渴望。”

當我們信任的、尊重的或愛的人以非常確信的方式說話,尤其當他的話有些許道理,又或者觸及了我們對愛的渴求時,我們很難不去相信他。而

恰恰是被操縱者的這種懦弱與迴避,又反過來給操縱者提供了“得寸進尺”的空間。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這樣看來,

“毒性關係”的產生,雙方都有責任:一方播種了困惑和懷疑,另一方也為此積極地創造了條件。

當我們明白了“起舞”機制,再來反觀自己的各種人際關係,才發現——

這支毒性的探戈,我們早已深陷其中

戀愛關係

中,為了得到伴侶對自己的信任和愛護,保持關係的穩定,會做出符合對方期望的行為,比如不接觸周圍的異性、不和好友社交、不穿不符合伴侶標準的衣服出門等等;

親子關係

中,因為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支援,所以會盡量遵從他們哪怕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家中不受寵愛的孩子更會在成年後對父母多加照料,藉此來實現被認可的夢想;

職場關係

中,為了得到領導的認可,不惜放棄自己的生活,不斷加班,不斷反省和否認自己的能力,戰戰兢兢地求一個不被放棄的機會。

……

那些操縱我們情緒、思想的人固然有問題,但被操縱的我們,是否也心甘情願地被操縱了呢?又或者,

作為伴侶、父母、領導、朋友,我們是不是也正無意識地操縱著身邊的人呢?

這種“操縱”也許並無惡意,只是因為

「自戀」

而已。不同於我們通俗理解的自我崇拜,心理學概念裡的“自戀”是指將過多的精力和興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它並不是自信者的專有物,恰恰相反,

自卑的人往往最自戀

當我們的不自信、不安全感被觸發,就會用步步緊逼的舞步,試圖在一段關係中爭奪主導權。

例如,序言中提到的那個因走路不小心摔倒而被父親責罵的小男孩,他的父親正是在利用自己的權威身份發洩生活的怨氣、抱怨養育的不滿,以此在親子關係中取得壓倒式的勝利,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卻忽略了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的創傷。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因此,

當你意識到自己正不自覺和身邊人一起翩翩起舞時,請及時停下腳步,熄滅煤氣燈,結束這場互相傷害的雙人探戈。

擺脫“毒性關係”,

從“

熄滅煤氣燈”

開始

“這種渣男,還不分,留著過年嗎?”

“碰到這樣的老闆,還不跑,等著被割韭菜嗎?”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你沒有想過反抗嗎?”

你一定也曾覺得疑惑: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明知自己會受到傷害,還要死守著一段令人窒息的“毒性關係”呢?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這是因為,當代社會具有高度的個人流動性,在社交層面上,我們比以前更加孤立,往往只能透過伴侶、密友或某位家庭成員尋求到理解和共鳴。而一旦擺脫了這樣的關係,可能也會因此失去安全感與歸屬感。出於這樣的顧慮,很多人會選擇切斷自己與真實情感之間的連線,逼迫自己變得麻木。

對此,斯特恩提出了她的忠告:

為了關掉煤氣,我們必須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而不是活在別人嘴中。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做法,就值得借鑑:父親希望他專注學習,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但村上春樹卻堅持認為沒興趣的東西再怎樣都學不進去。他並沒有被精神控制,即使會讓父親失望,被人們說成是肆意妄為。因為對於村上春樹來說,只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而不為任何人的目光和評價而活著。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帕萃絲·埃文斯曾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寫道:

“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加真實。”

改變或結束一段關係,固然很難。但請記住一點:

真正的愛應建立在尊重與平等之上,如果有任何人以愛為名、拿“為你好”當藉口進行人格和精神上的打壓與踐踏,我們應有勇氣去戳穿這個謊言。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我們習慣性地同情在一段關係中處於弱勢的那一方,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角色和作用。其實,

既然“煤氣燈效應”是雙方共同參與的結果,那麼能逃離“監牢”的那把鑰匙其實就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

或許我們總是容易被“希望”所“綁架”——希望對方有所改變,希望自己的努力迎合能換來理解。但是,

只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堅定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精神控制自然就不會發生。

想通了這一點,也就踏出了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在書中,斯特恩就從具體的臨床案例出發,列舉了很多幫助我們識別自己是否處在“被操縱”狀態的方法,同時也提供了多套“熄滅煤氣燈”的實用方案。其中,有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有時,煤氣燈操縱是逐漸進入一段關係的,可以從根源上杜絕。

她認為,

煤氣燈效應”看似潤物細無聲地存在,其實是可以被察覺並避免的。

比如,對方可能只有在特別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才會對你進行煤氣燈操縱,這個時候你只要拒絕參與,避免觸發“煤氣燈扳機”——能夠引發你或對方開始挑起煤氣燈探戈的關鍵詞、舉動或場景,就可以解決問題。

被操縱的親密關係,從不是場獨角戲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

完成自我實現

。只有不去過多地考慮別人,專注於自我,努力發掘自己的潛力,才會感受到最大的快樂,也會漸漸成為自己所期望的那個樣子。

忽明忽暗的煤氣燈,如影隨形的壓迫感,是不斷侵蝕我們精神意志的毒藥。無論是在情感關係、親子關係,亦或是職場關係中,我們都要

經常審視、反思自己是否處在一個扭曲的、不舒適的、不平等的狀態裡,如果你感到不適,請及時熄滅煤氣燈,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