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閩侯縣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6。2萬人。獲得過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國家生態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中國橄欖之鄉、中國金魚之鄉等稱號。

一、歷史沿革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西漢時期的治縣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西晉時期的侯官縣

1、西漢為冶縣地。東漢末年改冶縣置侯官縣,治今福州市,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改屬建安郡。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原豐縣,為晉安郡治。南朝陳廢原豐縣。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隋朝時期的閩縣

2、隋開皇九年(589年)改侯官縣為原豐縣,屬泉州;十二年改閩縣。大業初為閩州治,三年(607年)為建安郡治。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置侯官縣,縣治設在州城西北30裡處(今上街鄉侯官村),屬泉州(治今福州);八年侯官縣併入閩縣。長安二年(702年)析閩縣復置侯官縣。景雲二年(711年)屬閩州;開元十三年(725年)屬福州。貞元五年(789年)侯官縣治遷入州城。元和三年(808年)併入閩縣,五年復置侯官縣。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清朝時期的候官和閩縣

3、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年)閩縣改名長樂縣,侯官縣改名閩興縣,為長樂府屬下二縣;兩年後均復原名。五代漢乾祐元年(948年)為福州治。宋仍為福州治。元為福州路治。明、清為福州府治。

4、1913年廢府,閩縣、侯官二縣合併為閩侯縣。取二縣首字為名。1928年廢道直屬省。1933年又分為閩縣、侯官二縣。1934年複合並。1943年改名林森縣。1947年省治由福州城區遷往西澗,繼遷洪塘。1949年又遷西澗,同年9月縣治遷義序,屬第四專區。

5、1950年複名閩侯縣,縣治遷尚幹,屬閩侯專區。1953年縣治遷螺洲。1956年直屬福建省。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屬閩侯專區。1970年縣治遷甘蔗鎮至今。1971年屬莆田地區。1973年復屬福州市。

二、地名來歷

1、治縣:《晏公類要》雲,漢武帝時閩越反,滅之。後立為冶縣,以越王冶鑄為名”。

2、侯官縣:原稱候官,清初以後改稱“侯官”。 漢朝在地方上的行政、軍事管轄機構,可分為太守、都尉、候官、縣幾個層級。候所在的官署稱候官。

3、閩縣:《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見福建古時是因多蛇,當地氏族以蛇作為圖騰崇拜而被稱為“閩”的。福建是先有“閩”後有福建,先有福建後有閩江。

4、閩侯縣:1913年3月由閩縣、侯官兩縣合併置,取兩縣首字為名。

三、風景名勝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1、旗山國家森林公園。4A級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閩江南岸,閩侯縣的南嶼和上街兩鄉鎮間,由於其山勢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旗山佳景,以東麓為最。西北有石松寺,建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名靈鳳寺。宋紹興十年(1114年)改名為石松寺。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2、三疊井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關源里仁洲村,縱貫景區的採蘭溪為曇石山古人類文化母親河荊溪的上源,沿途崖壑幽深,潭碧山青,林木蓊鬱,充滿濃郁的原始風貌。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3、崇聖寺。位於閩侯縣境內的雪峰山麓,是禪宗雲門、法眼二派的福建閩侯崇聖寺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

福建省閩侯縣,閩縣、侯官合併得名,中國百強縣,中國金魚之鄉

4、十八重溪景區。位於閩侯縣南通鄉境內,發源於縣南古崖山尾東麓,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積約62平方公里,其間水平長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條,取名“十八”,形容其多。有西溪瀑布、烏龍戲珠、大帽山、文筆峰、寶塔峰、三仙洞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