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25億年前,生命開始從海洋爬行到陸地上,進行動植物的第一次分離。經歷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演化,地球上的生物開始了漫長的自我完善過程。直到現在,世界變得五彩繽紛,物種多樣化了。可以說,生命的每一次進化,都提高了生育率,縮短自身壽命。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然而,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至今仍有一些低等動物和植物,具有長生不死的本能。比方說,燈塔水母、水螅都能實現“永生”。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燈塔水母是一種小型水母,

在自然環境下,能夠沒有次數限制,透過反覆地生殖和轉分化獲得無限的壽命,達到“永生”,因此它也被稱為“長生不老的水母”。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水螅在自然環境下也幾乎不會衰老和死亡,與燈塔水母不同的是,如果

條件適宜,水螅會通過出芽的方式無性生殖後代,這些後代擁有和母體一模一樣的基因。但在環境惡劣時,水螅也會和其他水螅交配,進行有性生殖。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為什麼生命的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雖然我們對永生的追求從古至今都一直保留著,但是要明白,永生並不代表不會死亡,當意外來臨之時,誰也說不準。生物種群的數量要想持續下去,一定要選擇多生育策略,這樣,即使有部分個體由於意外而死亡了,仍有足夠的後代繼續延續。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但是,你是否發現了,這些能夠達到“永生”狀態的生物,不管繁殖了多少代,這些後代的遺傳物質都是一樣的。要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感染了病毒、病菌,甚至經歷環境的變化,都可能會造成整個種群的滅亡。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而有性繁殖的機會就更多。

怎麼說呢?簡而言之,每個生物個體也許都有其擅長的方面,具有優勢的地方。例如說,同樣的狗尾巴草,有些狗尾巴草耐旱,有些狗尾巴草耐寒,有些狗尾巴草產生的種子更多。因此,這些優點需要透過長時間的連續組合匹配來,才能實現生物體的最佳配置。人也是如此,透過有性繁殖,將更多優質基因傳遞給後代。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假如生命只有複製和無性繁殖,後代們則都是百分之百遺傳父母的基因,那就不是孕育多姿多彩的生命了,只是克隆,世界也將變得無比單調。

生物永生之門並未完全關閉,為何進化方向是繁殖,而不是永生呢

所以,人類無法實現真正的永生,只能追求相對永生。即使相對永生,在肉體的束縛下也無法達到。人只有脫離了身體,才能獲得相對的精神永生。或許,科學家們能透過技術研究人的意識,讓人的意識能夠儲存與轉移,這樣即使肉體沒了,還能去精神世界。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