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厭惡的雞鳴狗盜一詞原是褒義詞,典故的主人公是他

“雞鳴狗盜”一詞本意是指一些卑微的技能,後來被人用作貶義詞,比喻那些沒有真材實料,只會旁門左道、投機取巧的人。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字,每個詞,每個成語都有著它自己的寓意。每個成語都是一個典故,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成語“雞鳴狗盜”,這個典故中的主人公便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

人人厭惡的雞鳴狗盜一詞原是褒義詞,典故的主人公是他

戰國時代末期,各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底盤,都在努力的網羅人才。其中,齊國的貴族孟嘗君最為厲害。投奔他的門客一度多達三千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孟嘗君的名氣也在各國中傳遍了。

公元前299年,孟嘗君出使秦國。但是很不幸,他的才華被秦昭王看上了。為什麼說是不幸呢,大家且往後看。這個秦昭王想讓孟嘗君做他秦國的國相,但是孟嘗君拒絕了,為了回謝秦昭王的好意,孟嘗君將一件天下無雙的白狐裘送給了秦昭王。但是孟嘗君不知道的是,他現在已經成為了秦國大臣們的眼中釘了。於是秦國大臣們就開始在秦昭王的耳邊扇風,秦昭王一想,這麼優秀的人才,如果不能為我效力,他要是被別的國家挖走,那我豈不是多了一個勁敵。於是秦昭王便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

人人厭惡的雞鳴狗盜一詞原是褒義詞,典故的主人公是他

被軟禁後的孟嘗君讓門客去向秦昭王最喜愛的妃子燕姬求救。而燕姬的要求是也想要一件白狐裘,還要和秦昭王那件一模一樣。這可愁壞了孟嘗君,因為那個白狐裘是獨一無二的。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一位門客毛遂自薦說自己可以弄到一件一模一樣的白狐裘。原來他這個門客之前是個小偷,他趁著夜色,從狗洞鑽了進去,將之前孟嘗君送給秦昭王的那件給偷了出來,第二天又送給了燕姬。孟嘗君也因此被放了出來。

人人厭惡的雞鳴狗盜一詞原是褒義詞,典故的主人公是他

孟嘗君一被放出來,就連夜逃走了,他想趕快逃離這個地方。可是到了函谷關的時候,天還沒亮。按照慣例,天不亮是不能開城門的。這個時候,孟嘗君的又一門客出來了,他會口技,於是模仿了公雞的叫聲,他這一叫,城中的公雞也都跟著叫起來。守關的侍衛聽到雞叫聲,便打開了城門。孟嘗君等人也平安的逃回了齊國。

人人厭惡的雞鳴狗盜一詞原是褒義詞,典故的主人公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