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文|丁十二

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不僅精心還原了盛世大唐的繁華景象,還向我們生動再現了唐朝時人們的衣食住行,連社交禮儀也分毫不差。印象中對皇帝的稱呼應該是陛下,但劇中對唐玄宗的稱呼卻是聖人。

一般來說,聖人在我國特指孔子,當然也可以指一些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孟子、老子等。還有一類是佛、菩薩等得道者的泛稱,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給自己取名齊天大聖。但是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對唐玄宗的稱呼也是聖人。

事實上確是如此,詩聖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就有“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這裡的聖人就是指皇帝,明末學者仇兆鰲也有註解說:“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

但是,在唐代,或者說唐詩中,除了皇帝被叫做聖人,還有另外一種液體也被稱作聖人。你知道是什麼嗎?和聖人孔子有沒有關係?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我們先來看看李白這首詩《贈孟浩然》,李白喜歡飲酒,孟浩然這個人也很喜歡飲酒,與李白、王維、陳子昂等十個人組成了一個男團叫“仙宗十友”,就十個很喜歡喝酒的人組了個團。

這首詩不僅說了孟浩然的風流,還說了他喜歡喝酒。但是你說這首詩中沒有酒字啊!哪裡說他喜歡喝酒了?那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首詩。

首聯很好理解,就是說李白敬重孟浩然,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頷聯也很好理解,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是在說孟浩然隱逸的情懷。但事實上前面有一篇文章我們專門講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長12歲,孟浩然早年是很享受隱居生活的,但是到了快四十歲,產生了“中年危機”,感覺自己沒有什麼成就,於是就拋棄了隱逸的情趣追求仕途,結果求仕也不得,求隱也不得,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夾縫之中。所以“紅顏棄軒冕”是真,但“白首臥松雲”卻是無奈、是不得已的。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頸聯“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怎麼理解?什麼是中聖?我們常常說一個人中毒,那就是飲(吃)了毒藥,中毒了。那什麼叫中聖呢?

“中聖”其實就是“中聖人”的簡稱,《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記載:徐邈很喜歡喝酒,但是當時曹操下了禁酒令,不允許喝酒,徐邈就偷偷喝,不能被發現,不敢明目張膽說喝酒,於是就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自己“中聖人”,意思是自己喝醉了酒。

所以“中聖人”就是指喝清酒喝醉了,可泛指喝醉酒。“迷花不事君”就是說孟浩然不事君王迷戀山水田園生活。尾聯則是稱讚孟浩然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所以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在唐代,聖人除了指天子,還指清酒。“中聖”如果泛指就是喝醉酒了,如果特指是指飲清酒而醉。晚唐詩人許渾詩句“茂陵罷酒慚中聖,漳浦題詩怯大巫”亦是此意。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李白《月下獨酌·其二》

李白喜歡喝酒,這是三歲小孩子都知道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月下獨酌》是一首組詩,一共有四首,但是大多數人都只知道第一首,這是第二首,堪稱唐詩中酒字最多的一首。

開篇就說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整首詩可以說是李白對於愛喝酒的辯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裡面也提到了唐人把清酒稱作聖人,把濁酒稱作賢人。

後宋朝黃庭堅、陸游等人詩中也多次出現將清聖濁賢並舉的詩句。

提攜一醉,濁賢清聖歡洽。——宋·吳潛《隔浦蓮》

遣悶憑清聖,忘情付黑甜。——宋·陸游《初秋小疾效俳諧體》

閒傾清聖濁賢酒,穩泛朝南暮北風。——宋·陸游《暮秋》

可以忘憂惟有酒,清聖濁賢皆可口。——宋·黃庭堅《答明略並寄無咎》

清聖濁賢莫區分,一入愁腸功等倫。——宋·李新《懷酒》

慙愧東風破臘來,一尊清聖為君開。——宋·祖無擇《南康春日》

賴是床頭有清聖,一杯扶到五更鐘。——宋·李光《九月二十八日枕上》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透過上面的這些詩句和例子,我們已經很清楚了,“聖人”是指清酒。那麼什麼是清酒?徐邈為什麼要把清酒稱作“聖人”,這和聖人孔子有沒有關係呢?

《周禮·天官》記載當時酒的名目分為三酒、五齊,原料為稻、黍之類。三酒是“已去滓之酒”,三酒分別指的是事酒,昔酒,清酒。事酒是因事而釀,造時短,成品快,可以立馬與客人享用;昔酒則可以短時間進行儲藏,較之事酒稍醇厚。這兩種酒雖然已經濾滓,還不能叫做清酒。清酒乃是冬天釀造,需要經過反覆醞釀,夏末秋初成熟,為當時的酒中之冠,也是古人祭祀與祭祖在供奉時用的酒。

另外古人以糧食加酒麴蒸煮發酵製出的酒中有酒糟等沉積物,顏色渾濁,是為濁酒。五齊,可以統稱為濁酒,分為五種不同成色,為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沉齊。泛齊為酒糟浮在酒中,醴齊是滓、液混合,盎齊是白色之酒,緹齊是丹黃色之酒,沉齊是酒的糟、渣下沉。

《論語》中有一些和孔子飲酒相關的記載:孔子喝酒,祭祀用的最好的酒很難經常喝到,但他卻堅持飲用比較正宗的魯國薄酒。史書記載,正宗的魯酒雖然以薄聞名,清淡寡味,但卻是比較適合供奉祭祀的酒。因此,孔子堅持飲用的比較正宗的魯國薄酒,實際就是濾去酒糟渣滓並經多次醞釀的魯國清酒。

這樣的記載早已有之。所以孔子堅持飲清酒的事在曹魏時必是盡人皆知的事情,前面說到聖人在我國一般特指孔子,故此當時的人對“聖人”暗指“清酒”都能心領神會。而藉由徐邈的典故,後世便都將“清酒”稱作“聖人”,“濁酒”稱作“賢人”。

詩詞中的“聖人”一定是指皇帝或者聖賢之人?非也

中國詩歌中,寫酒的詩句不勝列舉,與酒相關的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可以說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酒文化編年史。試問哪個詩人哪個詞人的筆下,沒有酒字?

如果有一天,你讀到“中聖”、“清聖”、“清聖濁賢”之類的詩句,請記得,這裡的“聖人”說的是酒,“萬丈紅塵三杯酒”的酒,“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酒。

(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援)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