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天要讓誰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這句話用來形容蒙古軍隊,實在無比貼切。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一直以來飽受史學界爭議,各方學者眾說紛紜、爭論不休。關於那些爭論點暫且不論,單從軍事力量來講,元朝是夏商至明清3982年以來,最具有戰鬥力的封建王朝,草原雄鷹成吉思汗帶領蒙古男兒開疆拓土,橫掃亞歐大陸一切政權,將華夏文明的腳印踏烙四方,東至俄羅斯庫頁島,西至歐洲多瑙河,南至秦嶺淮河流域,北至庫頁島,疆域之大創下人類文明史的吉尼斯紀錄。

元朝,即便是疆域再大,最終也難逃“胡無百年運”的歷史怪圈,史學家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天災和人禍共同左右的結果。人禍不斷堆積的情況下,天災的導火線一旦點燃,終究造成元朝頃刻覆滅。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人禍伴隨政權建立的始終

元朝自啟動四方征戰模式到建國治理的過程中,一直沒有擺脫遊牧民族的本性,即依靠高壓的武力來確保政權的穩固。

先說征戰。蒙古軍隊的北征、西征、東征多是與國外政權進行較量,礙於史料有限,不過多闡述。僅僅與金朝、宋朝的對戰中,蒙古軍隊依靠“屠城”將殘忍嗜殺發揮到極致。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與南宋的決戰中,襄陽之戰應該是宋元之間互賭國運的決定性戰役。雙發自1267年-1273年進行長達6年的決定戰,若加上此前的拉鋸戰共長達38年,此戰的慘烈程度絕非常人可以想象,前前後後雙方因此而喪生的軍民有40萬之多。困於缺糧,襄陽城中的百姓最終出現人食人的現象。

“襄陽飢,人相食。揚州谷價騰踴,民相食”

最後決戰時,雙方軍事力量沒有太大懸殊,宋軍投入15萬精兵,蒙古軍投入17萬騎兵,直到呂文煥孤軍無援,選擇開城投降,襄樊之地盡失,才落下帷幕。襄陽一戰,南宋的高階將領大部分戰死沙場,蒙古大汗蒙哥也因此命喪襄陽。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常州之戰算是蒙古屠城的著名事件。公元1275年11月,蒙古統帥伯顏攻破常州,下達屠城令。一時之間,常州軍民幾乎屠戮殆盡。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虜後押送北上途徑常州,憤然寫下“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壯甚睢陽守,冤哉馬邑屠。蒼天如可問,赤子果何辜。唇齒提封舊,撫膺三嘆籲”。描述常州城已經成為一座“煙火一家無”的空城,可見伯顏屠戮常州的殘忍行為確實有史可尋。

筆者若說,蒙古族南征時已經算是“心慈手軟”,可能很多人不會相信。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拿征服另一個華夏文明-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來說。公元1227年,鐵木真攻打西夏,出於各種神秘的歷史原因,成吉思汗的人生止步於此。為了給大漢報仇,蒙古族再次遠征並滅掉西夏,都城興慶府城中超過80萬的漢族和党項族軍民無一倖免,恰恰由於此戰,党項民族絕跡華夏文明。

元朝在完成統一初期採取如此野蠻的行為,已經與本族以外的種族結下萬丈仇恨。建國以後,沒有像遼金那樣走向漢化的道路。繼續保持蒙古民族的舊習,縱馬、放牧、狩獵的傳統繼續發揮到淋漓盡致。突然間,由資源貧乏的草原,入主繁華富庶的中原大地,遍地都是財寶、到處都是金銀。一時之間,拒絕漢化的元朝貴族迅速被珠光寶氣的生活所腐化。皇室貴族喜好厚養廟宇,延祐四年朝廷為寺廟支出創下“面43萬斤、油8萬斤、蜜2。7萬斤的記錄。元英宗即位後,皇室貴族的貪婪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一方面是皇室貴族腐化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老百姓水深火熱的處境。元史記載:

文宗天曆二年,“陝西諸路饑民百二十三萬四千餘口,諸縣流民又數十萬

新仇舊恨疊加一起,使得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的矛盾尖銳到極點,唯獨只差一個合適的引爆點,很快元朝滅亡的導火線即將被點燃-黃河氾濫。

治黃之亂衝垮元朝腐朽的堤壩

古代社會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人們十分迷信讖緯之言。元朝末年,社會上流傳一句“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果不其然,公元1344年(元朝至正四年),黃河石人的的預言一語成讖。

實際上,黃河決堤古來常有。歷朝歷代都曾為此頭疼不已,自大禹治水開始,黃河決堤氾濫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很多朝代面對黃河決堤的事情,一般選擇撥糧賑災,等到洪水退去,再想辦法安置流民。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這個辦法雖然聽起來有些不負責任,卻是最完美的權宜之計。因為治理黃河的代價遠遠高於救濟災民的成本。新朝王莽、唐朝末年、北宋末年都有過決堤改道的經歷,但歷朝歷代都沒有敢“觸碰”黃河。

元末黃河氾濫的情況比過去要嚴重得多,《元史·河渠志二》記載:

濟陰縣河防官本縣尹郝承務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黃河舊堤將決,不可修築,以此差募民夫,創修護水月堤,東西長三百九步,下闊六步,高一丈

小小的濟陰縣處,洪水寬390步,浪頭高達3米之高。面對黃河氾濫,元朝採取“治黃”的策略,所動用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估量。《元史·河渠志二》記載:

本省平章站馬赤親率本路及都水監官,並工修築,於至治元年正月興工,修堤岸四十六處,該役一百二十五萬六千四百九十四工,凡用夫三萬一千四百一十三人

僅開封、滎澤便動用人力近130萬。一時間,整個元朝的人力物力全部投入至此。老百姓無法忍受沉重的徭役負擔,治黃的導火索最終被點燃,整個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各路反元勢力紛紛崛起。

蒙古軍橫掃亞歐大陸,七十年後元朝亡於治黃,天災人禍哪來的快?

自1211年蒙古開始南侵戰爭,至1279年南宋滅亡,老百姓歷經68年生靈塗炭的日子,看慣蒙古貴族的屠戮行為。元朝成功入主中原後的60多年中,百姓又受盡皇室貴族欺凌。史因素埋下的“人禍”終於因“天災”撕開決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朱元璋為主的抗元力量經過十餘載的抗元生涯,終於將華夏文明的主導權重新奪回。

補記:

元史學家蕭啟慶先生考證,元朝入主中原時帶來本族約30萬,兵敗北逃時,僅僅帶走約6萬蒙古族民。

另外,《清太祖實錄·卷七》記載,“爾誇何以四十萬蒙古之眾,驕吾國耶!我聞明洪武時,取爾大都,爾蒙古以四十萬眾敗亡殆盡,逃竄得脫者僅六萬人”。

讀史君認為,自古沒有政權亡於天災,都是悖離“王道”而積怨已久的“人禍”所致。

一個王朝取得政權的方式可以有兩種:一則順取,二則逆取。兩種方式根據不同的歷史環境都是無可厚非,但是取得政權以後,必然要採取順受。元朝滅亡的教訓恰恰是因為“拒絕漢化,沒有抵住腐化”,依然採取遊牧民族以武力論勝負的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