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作者: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幸福

幸福

穆紅梅;愛原創音樂合輯32

人到中年,生活一地雞毛,你還記得幸福的滋味嗎?

不,你還好意思和人開口聊幸福嗎?

恐怕這個異常矯情的詞兒,在腦袋裡晃晃悠悠幾圈,你就只能把它壓在某個死角旮旯裡了,幸福就這樣落了厚重的灰,成為中年人的一聲嘆息。

在自媒體時代,

中年人可以和慫有關,可以和孤獨有關,更可以和油膩有關,就是和幸福無關。

但夜深人靜之時,面對真實的自己,誰不渴望冒著熱氣的幸福這倆字兒?誰不想活成小說電影主人公的幸福模樣?

克勞狄說:“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他”。

幸福,是我們每個人的渴求,卻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持續幸福下去。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在心中預留感謝的空間

李阿姨是我媽幾十年的鐵蜜。

今年65歲的李阿姨,外表看起來不過50出頭,眉目舒展,臉上始終洋溢著笑意,所謂讓人如沐春風,我想大抵就是如此。

幾十年來,李阿姨一直有句口頭禪:“謝謝菩薩”,一天至少說十來八次,遇到好事兒會說,遇到不順氣的事兒也說。

去年,李阿姨騎馬不小心摔下來,導致脊椎壓縮性骨折,需要靜臥休息三個月以上。

醫生說,因為年齡大了,有很大可能性以後也一直如此。

李阿姨卻依然笑容滿面,她說感謝菩薩,自己還能活著,不能起身,她就躺著看書,聽京劇,看電影,日子照舊熱氣騰騰。

李阿姨永遠用笑容迎接生活,甚至是突然降臨的暴擊。

這麼多年,我看到她經歷了很多,兒子離婚,丈夫腦中風臥床數年,現在雖然能活動了,但是說話也不利索,要靠手勢溝通,擱到普通人身上,都是愁眉苦臉的大事兒。

李阿姨也會難過,但是她總能很快找到積極的一面。

比如兒子離婚了,阿姨會說:“謝謝菩薩,這兩孩子受苦了,以後會遇到適合自己的。”

李叔叔臥床那幾年,阿姨經常說:“謝謝菩薩,讓老伴兒還能陪著自己。”

小時候,我以為她口中的菩薩是封建迷信。

長大後,我漸漸才懂得,她口中的菩薩,是她對生活的感恩和信仰。

我問過好幾次,:“阿姨,你這輩子幸福嗎?”

李阿姨總是脫口而出:“當然幸福了。”

為什麼幸福?

因為阿姨永遠用感恩之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然後,雞毛就被紮成了漂亮的雞毛撣子。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也有一句類似的口頭禪:“南無,南無,謝謝。”

稻盛和夫認為,感謝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困難來了,那是成長的機會,應該感謝。好運降臨,更是難得,當然也要感謝。要時刻準備說謝謝,有意識的在心中預留感謝的空間。”

看到過一個實驗,把受試者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用日記本每天記錄不同的事件,共記錄10周。

第一組,記錄需要感恩的事件;

第二組,記錄感到生氣的事件;

第三組,記錄任何一件對自己有影響的事件。

10周以後,實驗者發現,

感恩組的成員明顯變得更加樂觀了,幸福度提高,健康程度都比另外兩個小組要好。

這10周之內,感恩組的成員見醫生的頻率明顯低於另外兩個小組。

懷有感恩之心,會讓自己身體更健康,態度更樂觀,對生活更能知足常樂,幸福感自然更強。

《幸福的方法》裡提到,每天記錄值得感恩又快樂的事情,這樣能讓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新鮮,對抗適應性的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珍惜所擁有的美好,增強幸福的感受強度。

每天記錄一份感恩清單,讓自己心中充滿感謝,會發現時時都能享受幸福感。

我特別喜歡作家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要學會維持你的快樂,不斷地感恩,不斷地將臉朝向有光的地方。時間長了,你自然學會了和喜悅相處的訣竅。”

在心中預留感謝的空間,時時懷著感恩之心,這是一個人越過越幸福的第一個跡象。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擁有持續一生的愛好

曾經看過楊瀾對著名畫家黃永玉的採訪。

老爺子叼著菸斗,滿臉笑意,呈現出像年輕人一樣的生命活力和熱情。

他的生命狀態,好到極點,這和他豐富的愛好關係很大。

黃永玉喜歡玩車,家裡收藏了數不勝數的豪車,興致來了,他還會和小年輕們較量一番,93歲的時候,還開著法拉利飆車。

他的別墅,是自己精心設計建造,他痴迷於設計每一處細節,所以他的房子,成了獨特的藝術品。

他說:“房子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蓋房子不僅是一個人的開心,更是很多人的開心。”

他痴迷於畫荷花,經常一有時間就去荷塘賞荷,品味荷花的千姿百態,光是速寫就畫了8000多張。後來,他給自己建了荷花塘,以荷為伴,被稱為“荷痴”。

白巖松說:“我追求在我老年的時候,成為黃永玉老爺子。這樣的人簡直是無法想象的,瀟灑到了極致。”

極致的瀟灑,越過越幸福的生命狀態,源於老爺子豐富的愛好。

愛好能成就一個人。

米哈里在暢銷書《心流》中提到,人在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後,會進入

心流

狀態,也就是達到忘我程度,正是這種身心合一的時候,人最能體驗到內心的安寧和滿足,感受到飽滿的幸福。

而擁有愛好的人,經常能體驗到“心流”狀態,因為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容易全身心沉浸到其中。

這裡的愛好,指的是需要人付出一點努力,需要懂點腦筋,花點心思才能享受到樂趣的活動,而非看電視、吃零食之類。

人到中年,不管生活多麼一地雞毛,都不要丟掉自己的愛好。

之前看新聞,曾看到一個空巢老人,談到在退休、以及兒女離家求學、結婚後,如何走出這種孤獨感。

這位老人說,他一輩子喜歡攝影,因為工作忙,加上照顧兒女,攝影時間大大減少。

但是不管多忙,都始終空出一點時間,去戶外拍拍風景、蟲魚鳥獸。

兒女離家,自己又退休以後,面對大片的空閒時間,老人也曾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就拿起相機,帶著老伴,到全國各地邊旅行邊攝影。

正是根植內心的攝影愛好,讓他走出了失落感。

擁有愛好,能讓我們從平庸瑣碎中走出來,從茫然失落中解脫出來,保持最新鮮的生命活力,能讓我們經常體驗到心流,那是幸福自然流淌而過的感覺。

能讓我們經常體驗到心流,那是幸福自然流淌而過的感覺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擁有持續一生的愛好,進入心流狀態越多,這是一個人越過越幸福的第二個跡象。

“動機在杭州”陳海賢在自我發展專欄裡,提到一個媽媽,總是嫌兒子拖拉不懂事,然後來諮詢他,怎麼就能夠讓兒子聽話。

陳海賢說:“事實上,這位女士的兒子,基本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早上會賴床,晚上做作業比較拖拉。”

陳海賢問:“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兒子?”

這位媽媽回答:“我覺得我的兒子就應該是那種聰明、聽話、懂事、乖巧的。所以當我發現他現實中不是這樣的,我就很生氣,就想要把他矯正過來。可是我越這樣,兒子越不聽話,人的關係越鬧越僵,這讓我很苦惱。”

這位媽媽為什麼苦惱?

其實她的根源就在於她的

跳出“應該”思維

她給兒子設定了一個初始引數,包括兒子應該做的所有事項,以及性格特點。

一旦兒子和初始引數不符合,媽媽就會痛苦,就會開始強制調整兒子的行為,這讓本該親密的親子關係,也最容易成為敵對關係。

包括我們和伴侶相處,也非常容易掉入這個陷阱。

生活中,有太多夫妻,在婚後發現對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形象,而走上強行改變對方的路上。

從想改變的那一刻起,這段親密關係,就已註定傷痕累累。

這種應該思維,還會延伸到朋友身上。

幾年之前,我經常因為朋友的行為而痛苦。

漸漸地,我才發現,這是因為我對朋友早就設定好了他們的理想形象,比如在我有困難時,一定要毫不猶豫的出手。

類似這樣的應該越多,我就會對朋友越不滿意,尤其是比較親密的朋友,所以,很容易陷入爭執,甚至是決裂。

應該”情結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可以說,陷入應該中的人,無論是和孩子、伴侶還是朋友,都難以融洽相處。

有研究發現,孤獨會影響人的生命質量,也很容易引發抑鬱症,而且健康狀況在中年早期也會快速衰退,腦功能也會減退,壽命也會更短,而與家庭、朋友保持親密關係的人,會更快樂、身體更健康、壽命也更長。

人到中年,一定要跳出“應該”思維,世界上從來沒有應該,不要把自己的願望變成強迫性的條條框框。

所有的應該,都伴隨著“必須”,必須一定會伴隨著失望,被失望支配的生活,很難體驗到美好。

幸福這兩個字,從來都是簡單,卻又複雜到極致。

我們每個人的終生目標,其實都脫離不了對幸福的追逐,在過程中,試圖用各種物質、金錢,讓自己攀登上幸福的頂峰,結果當然是緣木求魚。

在全球幸福調查中,發現滿足溫飽,經濟達到基礎條件後,個人的幸福感並不會隨著物質的豐裕,而隨之上升。

幸福,永遠不在於個人的慾望得到了多少滿足,而在於你內心留出多少空間,讓自己體驗豐盈的生命。

最後,分享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泰勒·本·沙哈爾說過的一句話:“幸福是一個需要長期追求,永不間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終結的句點。比如,我現在要比5年前幸福,我也希望,5年後的今天,我能比現在更幸福”。

懂得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應該”,不強迫別人改變,這是一個人越過越幸福的第三個跡象。

學會在瑣碎平庸的生活中,保持感恩之心;

擁有持續終生的愛好,體驗專注的投入;

做到這三點,你就會越過越幸福。

一個人越來越幸福的3種表現

作者簡介: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重度閱讀者,年閱讀200本+,願我們一起破萬卷,行萬里,能經常聽得見耳邊“嗖嗖嗖”的聲音,那是成長時的風聲。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本文為本平臺原創獨家首發,版權歸富書所有,24小時內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絡授權,並註明作者和來源,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