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四歲的時候和家裡的兄長們一起吃梨,而兄長們都拿大的,唯獨孔融自己拿了一個小梨。父親詢問孔融為什麼要選小的,孔融回答,自己的年齡是最小的,應該吃小梨,哥哥們比自己大,因此大梨應該讓給哥哥們。父親就因此感到非常的高興,認為孔融四歲的時候就能有這種孝順的意識,非常難得。到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也被編寫進了兒童教育的書籍中,以此來培養孩子謙讓和孝順的意識。孔融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謙讓,孝順的美名。

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孔融是孔子的子嗣,按照家世算,孔融這一代是孔子的第二十七代子孫。因此孔融的家族很龐大,也很重視自己的名節。到了孔融的這一代,更是重視自己的名譽的家族聲望。而當時的道德觀念無非就是忠孝仁義。孔融年幼的時候就以孝廉出名,長大後更是愛惜自己的名聲。十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父親孔宙英年早逝,孔融守孝期間一直在棺材前跪著,不願意離開。而如此孝順的孔融卻因為不孝而被曹操處死,這就很讓人疑惑了。關於原因,有的人認為是孔融得罪了曹操,有的人認為孔融是偽君子。

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孔融在東漢末年入世當官,被殘暴的董卓所相中,董卓命令孔融去北海當個地方的縣令一樣的官僚。孔融上任之後,居然命令道,整個北海城的百姓必須全部都出來迎接自己的到來,如果誰沒有來迎接自己,那就算謀反的大罪,要殺頭的。如此狂妄自大,這表示孔融已經失去了本來的謙讓的美德。

孔融年幼的品質已經在官僚和利益的汙染下完全喪失了。畢竟孔融的頂頭上司董卓自己就是個利慾薰心的暴徒,他的利益集團極度奢靡腐敗,搜刮了很多百姓的血汗。而且董卓還在他所控制的地區強制徵收非常高的重稅,實行殘暴的苛政。在這種薰陶下,孔融也變得利慾薰心,被權力的財富迷住了眼睛,成為了官僚的一員。而北海是個小城,本來就不富裕,長期的苛捐雜稅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孔融上任後更是變本加厲的搜刮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這成為了孔融被後人所批判的一段黑歷史。

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孝義一直是歷史上的優良傳統,而孔融卻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忠孝一直都是古代人民推崇的高尚品德,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但是孔融做出了驚世駭俗的發言。他說:父母對孩子來說,沒什麼值得重視的,也不需要孝敬父母。父母生孩子是因為被情慾所控制,並不是為了生孩子才生孩子,因此對孩子來說父母不是因為愛自己才生下了自己,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對父母來說,孩子也沒什麼值得慈愛的。孩子只是自己身體裡的一個物品,孩子出生之後,物品就離開了存放物品的容器,那物品和容器就不在有關係了。因此父母和孩子直接的慈愛和孝順,本質是世俗虛偽的假象。

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這番話在開放的現代都是非常無禮的,更不用說在封建的古代了。因此孔融背上了不孝的罵名。當時東漢末年的孝道已經成為了官僚選舉的工具,只要官僚體系覺得一個人孝順,那他就是合格的。至於他在對待父母的時候是否真的孝順,是沒人在乎的。孔融的這番話有一定的思想是在抨擊東漢末年的假孝道,本質是批判腐朽的官僚體系和虛偽的孝廉選舉體質。但這段話實在是太為人所唾棄了。因為傷風敗俗,孔融被曹操視為不孝。

四歲就會謙讓的孔融,是孝順的代表人物,為何死於不孝罪名

而據說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了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但是虛妄狂放的孔融害怕有損其處變不驚的名聲,仍然故作鎮定,飲酒作詩,從不督戰。直到敵軍破城,他才在親兵的掩護之下出逃。被丟下的妻子和孩子因此殉難。因此不難看出,他其實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因為自己的狂妄自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極不負責,自私自利,最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孔融自己認為很聰明,很清高,多次對曹操的軍事行動指手畫腳,對曹操的生活多次諷刺,最後還說出了這種不忠不孝大不敬的話,導致曹操最後火冒三丈,直接滅了孔融的一家。曹操處死孔融之後,在佈告寫道:“”孔融有違天道,敗壞倫理道德,多次干擾朝政,猶恨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