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阿房宮》:中國刺繡中的極品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巨幅刺繡作品《阿房宮》。

開欄語

潮州工藝——博物志

潮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首個“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潮州工藝技術精湛,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韻,包含潮繡、陶瓷、木雕等數十個門類品種,在潮州文化史上閃爍耀眼光芒,更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令人歎為觀止。本報特開設“潮州工藝博物志”欄目,帶您探尋潮州傳統工藝的“魅力密碼”。

首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巨幅刺繡作品《阿房宮》,看刺繡大師飛針走線間,詮釋精工出細活,傾聽背後創作故事,感悟家國情懷。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蔡民強向記者介紹繡品《阿房宮》。

春日和煦,在市區城新西路名瑞潮繡藝術館內,凝望著團隊歷時三年精心製作的繡品《阿房宮》,創作者蔡民強、李春亮臉上流露出自信的神情。

眼前這幅鉅作,多次在文化部的安排下,作為中國手工刺繡精品畫作代表之一,亮相法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刺繡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與歷久彌新的魅力。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繡匠們正在繡制《阿房宮》。

以針為筆 工筆山水名畫“再創作”

繡品《阿房宮》精緻秀美、大氣磅礴,遠看是畫,近看是繡。蔡民強直言,“這幅作品精工細作、花了許多心血,可以說在中國刺繡史上是少有的、罕見的。”

很多年前,他經常在羅浮宮、聖彼得堡博物館等地遊歷,觀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巨幅美術作品。刺繡工藝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然而,國內幾乎沒有巨幅的純手工刺繡精品,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傳統手工刺繡將日漸式微,這讓他在心裡萌發創作巨型作品的衝動。

2012年底,深耕刺繡技藝和研究數十年的潮州人蔡民強,和搭檔李春亮一拍即合,下定決心帶領團隊籌劃製作凝聚中國刺繡水平的巨幅作品。“我們希望留存下來的,不是單一的繡種,而是中國刺繡的集大成者。想要有留世的作品,必須精心創作,不為牟利,純粹只為藝術。”

他們選取清代著名畫家袁江畫作《阿房宮圖》為繡品題材,利用9個多月的時間探索作品的雛形,採用高科技手段完成技術準備和刺繡底稿。工筆山水畫作《阿房宮圖》是對詩人杜牧《阿房宮賦》的具體演繹,雄偉壯闊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閣融為一體,這幅畫作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為刺繡能工巧匠提供了廣闊的創作藝術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刺繡技藝特質的優勢,彌補作畫過程中存在的筆觸反映不到的、色彩變化不足的遺憾。從選題定位到實施的前期準備,可見他們打造中國刺繡精品的決心。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藝術團隊堅持精益求精創作。

守正創新 現代科技為傳統刺繡“賦能”

據介紹,在運用現代高科技方面,繡品《阿房宮》在面料、印圖、裝裱有三大突破:一是歷時半年研發出2。8米寬幅的真絲面料;二是擴大印花機寬幅,保證原汁原味印製真絲樣稿;三是改造1。5米裝裱機為裝裱連框2。2米的鉅作做好準備。

古書畫界有句說法:“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如果儲存得當,宣紙絹帛能夠經歷歲月洗禮,儲存幾百上千年的時間。這幅作品用料極為考究,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純真絲布料作為刺繡布料、用純真絲絨線為繡線。

面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國內很多大幅刺繡作品採用化纖布,但是化纖布熔點低、不耐高溫,放置幾十年後易硬化,不利於繡品儲存。當時,國內面料供應商只能提供1。5米寬幅的真絲面料,而製作這巨幅刺繡作品,至少需要3到4幅真絲面料拼接起來,“為了確保刺繡的穩定性和藝術效果,必須使用一幅完整的、特製的寬幅真絲面料。如果使用拼接面料來刺繡,受面料伸縮度等因素影響,這幅作品可能出現變形、錯位,影響整體效果。”蔡民強說,歷經半年時間,面料廠商終於研發出2。8米寬幅的真絲面料。

潮州藝術家帶領團隊歷時3年創作出迄今為止最大幅山水繡品

《阿房宮》到海外參展。

這幅繡品底圖是機器印染出來的,再利用現代電腦拆色技術,定染一整套耐磨度、色牢度、耐曬度均達到4。5級別的高標準絲絨線,色彩穩定、色樣豐富。透過刺繡過程中一針一線的填補,讓作品表現凹凸、明暗、轉折過渡的色彩更加柔和自然,讓華貴綺麗的藝術風格發揮到極致。

繡品《阿房宮》長7。14米、寬2。34米,這是迄今為止最大幅的山水刺繡,上架難度相當大,需要用到2根長10米、直徑12公分的鋼管作為主支架,兩側二根直徑6公分的鋼管作為輔助,保證繡花架四邊不彎曲。繡花架稍微一移動,作品的經緯線就容易歪。《阿房宮》最大的難度就在於維持平行線和垂直線的穩定。受紡織品伸縮變形程度的影響,一旦平行線和垂直線處理不好,柱子、建築物和樹木就歪斜了。由於作品刺繡面積大,創作過程需要不停地調整角度、刺繡區域,要不停地審圖、觀察刺繡效果,從小修改到大修改,再到30%刺繡面積拆線重做,後期修改的工作足足用了近一年時間。

在色彩分佈、絲線備料、染料配比等前期工作同樣要求嚴格。多種色階絲絨線的使用,使得景觀層次分明,強烈對比讓繡面空間更有氛圍感,構圖的透視感讓觀者身臨其境。他們親自設計配色,並制定出規整的刺繡方案、針法。李春亮說:“這幅作品有近300個色彩,沒有大紅大紫的明亮配色,每一組色都需要過渡色,一個色調就有8-10個色階,才能達到過渡自然的效果。”

精益求精 “融匯百技”的中國刺繡集大成者

一幅巨幅刺繡作品,僅靠一人之力是很難完成的。在蔡民強看來,他和李春亮是繡品《阿房宮》的總導演、指揮家、出品人。更為關鍵的,是在他們藝術指揮棒下再創作的“演員”——幾十位來自潮州乃至全國各地技藝精湛的刺繡匠人。

整幅 面細膩平整,施以亂針、平針、摻針等數十種針法,保留了原畫作的藝術特色。作品內涉及建築物、人物、坐騎、山水、樹木等,是一個多元素結合的綜合體,對刺繡師傅的針法技藝要求很高。不同繡工有各自的刺繡手勢和習慣,他們繡制的成品也有所不同。繡工一旦用錯絲線,即使是微小的色差,繡品呈現的效果也大有不同。在繡制過程中,絲線該用哪種色階、粗細如何、用量多少,運用哪種針法、如何行線,這些細節都由他和李春亮嚴格把關。

蔡民強說,這是在工筆畫基礎上實現再創作,繡品效果比原畫更細膩傳神。“比方說畫石頭,畫家用畫筆勾勒輪廓,用潑墨手法撒在宣紙上,而刺繡則是用每一根絲線來表現石頭的結構,用每一根細膩的絲線來表達滿山石壁,這完全是兩碼事。我們用最基本的刺繡手法,表達出新的創意,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2016年,歷時3年精心繡制的《阿房宮》終於面世。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專家們參觀後讚歎不絕,認為這是中華民族刺繡中的極品,他們安排作品《阿房宮》和名瑞集團中國刺繡研究中心在近40年保留的眾多珍貴刺繡工藝和文獻,作為中國刺繡的代表亮相法國、俄羅斯、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刺繡藝術精華,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獲得國外文博界、時尚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如今,不止眼前這幅被譽為“中國刺繡之最”的歷史名畫巨幅刺繡《阿房宮》,滿繡高密度巨幅繡作《大壑騰雲》、繡線細逾髮絲的精心佳作《維摩演教圖》、金銀線立體墊高刺繡龍鳳褂等,這些凝聚刺繡大師藝術追求和工匠精神的作品,都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和獨特藝術價值,散發出熠熠光輝。

而這,正是中國刺繡藝術的文化自信所在。

□ 文/本報記者 詹妙蓉

□ 圖/本報記者 莊園

名瑞集團中國刺繡研究中心

【來源:潮州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