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金瓶梅詞話》第

93

回,寫陳經濟落魄潦倒,街頭乞食,後經王杏庵介紹,去臨清晏公廟當道士。

小說寫道:

王杏庵便乘馬,僱了一匹驢兒與經濟騎著,安童、喜童跟隨,兩個人抬了盒擔,出城門,逕往臨清馬頭晏公廟來。

止七十里,一日路程。比及到晏公廟,天色已晚……只見青松鬱郁,翠柏森森,兩邊八字紅牆,正面三間朱戶。

端的好座廟宇,但見,山門高聳,殿閣峻層。高懸敕額金書,彩畫出朝入相。

五間大殿,塑龍王一十二尊;兩下長廊,刻水族百千萬眾。

旗竿凌漢,帥字招風。四通八達,春秋社禮享依時;雨順風調,河道民間皆祭賽。

萬年香火威靈在,四境官民仰賴安。……那時朝廷運河初開,臨清設二閘,以節水利。不拘官民,船到閘上,都來廟裡,或求神福,或來祭願,或討卦與笤,或做好事;也有佈施錢米的,也有送香油紙燭的,也有留松篙蘆蓆的。

這段描寫,具體而又生動,似非虛構。晏公廟規模宏偉,香火鼎盛,看來在民間很有影響。然而,晏公是誰?廟在何處?

為何知著甚鮮?

姚靈犀在《瓶外危言》中曾釋曰“原書自清河至宴公廟七十里,廟在臨清廣濟閘(原書言那時朝廷運河初開臨清,設二閘以節水利)祀平浪侯宴公敦,水神也。

李笠翁十種曲之《比目魚傳奇》,盛傳宴公神異,為明太祖所封。”這條註釋語焉不詳,沒有完全解決讀者的疑問。

1986

年冬,我在香港與臺灣學者魏子云先生通訊,談起晏公廟的問題。

他來信說:“弟曾遍查李賢之《明一統志》,以及嘉靖間之徐州志,還有江浙等縣誌,所獲除徐州、邳州、宿遷與晏公生地江西臨江府清江之外,他無所得。”

又說:“李賢說,此廟之建,時在洪武十九年,但洪武十九年實錄,無晏成仔封平浪候記款。弟所得資料僅此,盼先生能將此一問題一一闡明。”

我對晏公廟的考證就是應魏先生的提問而寫的。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金瓶梅詞話》

正史中的資料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由於李賢在《明一統志》中說,晏公曾為平浪侯,晏公廟建於洪武十九年,這就促使我先去查一查明代的正史。

可是,查遍《明史》,不見晏公的蹤影,查遍《明史

`

功臣表》,不見“平浪侯”的封號。

《明紀》卷

3

《太祖紀》中雲:“(洪武)八年春,正月,辛未,增祀雞籠山功臣廟一百八人。”

又,《明實錄》卷

103

《明太祖實錄》中也說,洪武九年春正月,“丙寅,遣官祭功臣於雞籠山廟,以福建都指揮金事餘隆等百三十人附。”

可見,明初功臣受封的人數很多,晏公是否也在其內,卻無從查考。

文藝作品中的資料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根據姚靈犀的提示,我查了《李籤翁十種曲》的《比目魚傳奇》,這裡確有兩處提到晏公,現抄錄如下:

第十一出《狐威》

“(眾)還有一件大事,要稟告錢老爺,那平浪侯晏公是本境的香火,這位神道,極有靈驗的,每年十月初三,是他的聖誕,一定要演戲上壽。

第十六出《神護》

“(外扮平浪侯)平浪雄威實副名,如山巨浪我能平,波濤只有人心險,神力難施見也驚。小聖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國,總理元陰,代天司振盪之權,御世有澄清之效。萬國九州之大,據吾法鑑衡來,止不過坳堂杯水,當不得那螻蟻蒼生,既誇水遠,又說堤長,分別出五湖四海,桑田滄海之翻,照俺神眼看去,總是這勺水微塵,止不住那些蜉蝣小子,翻做深陵,疊成高谷,變成了萬古千今……”。

顯然,這是小說家、戲曲家的語言,不足為據,且李漁所依據的,仍是《明一統志》中的材料,同出一源。唯文中說晏公生日是十月初三,不知何據?

地方誌中的資料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1987

年春,我重點查了二三十種明清二代的地方誌,發現有關的資料極多,但無論是晏公的姓名,生存年代,主要事蹟,以及封侯時間等等,均說法不一。

現據地方誌編纂年代次序,分別摘錄如下:

《嘉靖維揚志》卷

38

,宴公廟有二處:一在揚州府,一在儀真縣。

《嘉靖山東通志》卷

18

:晏公廟:在臨清州有三:一在會通閘,一在新閘,一在南極閘。

《隆慶儀真縣誌)卷

12

:“晏公廟,在巡檢司西,洪武間尚書單安仁建,後廢而興,蓋司水之神。

《隆慶臨江府志)卷

8

:(清江縣)晏公廟:在縣東三十里清江鎮,舊傳本鎮人。洪武丙辰建,永樂中封平浪侯。”

《天啟泰州志》卷

7

:“晏公廟:一千戶內西偏,一獲柴港,一經武橋東首,一北門外新橋西。”

《天啟淮安府志》卷

3

:“縣公廟有四處:一清河縣洪澤鎮,一安東縣治西南五百六十九步,一邳州治東南,一宿遷。”

《崇禎清江縣誌》卷

2

:“晏公廟,在清江鎮右,瀕江。洪武丙辰建,那人聶絃有記。《一統志》雲,晏名戊仔,本鎮人,元初文錦局堂長,因病歸,登舟尸解,人以為神,立廟祀之,有靈江湖間。永樂中封平浪侯,今俗訛為鄢公廟。

《康熙江南通志》卷

33

:“(鎮江府)晏公廟:在丹徒鎮神名戎仔,江西清江人。”

《康熙臨清州志》卷

2

:“晏公廟,在會通橋西(傳聞有崔道士者居此仙昇)。”

《康熙揚州府志》卷

19

:“晏公廟有二處:一在府城大東門外東水關東,明成化十二年重修,在儀真縣南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兵部尚書單安仁建。”

《雍正浙江通志》卷

38

:“(杭州)晏公廟:在武林門北夾城巷內,祀元晏戌仔。戌仔江西清江鎮人。元初輸文錦於上都,因而尸解,人以為神立祠之。後顯靈江湖間,洪武初封平浪侯。二十三年,浙江都指揮儲儏以督漕獲庇,捐建今祠。”

上述資料告訴我們:

一、晏公或名戌仔,或名戎仔,或名戊仔,或名成仔,竟有四種說法。

二、晏公籍貫比較一致,都說是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清江鎮人。

三、晏公生存年代:元初人。

四、晏公職務:文錦局堂長,

五、晏公主要事蹟。一曰因病歸,登舟尸解,人以為神;一曰輸文錦於上都,因而尸解,人以為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語焉不詳。

六、晏公封侯時間:一曰洪武初,一曰永樂中。

七、晏公廟的修建者和修建時間:修建者全是明代的重臣和將領,都是官修而無民修,時間全部在明代,尤以明初為多。

八、晏公廟分佈情況,主要在今江蘇省,尤以淮陰、揚州一帶為多,如泰州地有四處。其他如山東、浙江、江西等省,只有個別地方有晏公廟。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中寫臨清二閘附近有晏公廟,今據《嘉靖山東通志》和《康熙臨清州志》,似可證明該地確有此廟,並非虛構。

另外,我在北京的地方史料中,如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界》和吳長元的《宸垣識畧》中也發現有“晏公祠”的記載。祠建於明代的正德間,但所祀的像中,無晏公其人,並說“今遺蹟已無考”,同時“晏公祠”當是“晏公廟”的別寫。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帝京景物界》

筆記小說中的資料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最後,我想在明清兩代浩如煙海的筆記小說中查個究竟,我翻閱得不多,卻已發現四處。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

4

江湖社伯到處有祀蕭公晏公者,其神皆生於江右。

……晏公名戎仔,亦臨江府之靖江鎮人也,濃眉、虯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惡大甚,元初以人材應選,入為文錦局堂長,因疾歸,登舟遂奄然而逝,鄉人先見其騶從歸,一月訃至,開棺無所有,立廟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

這段資料,顯然根據傳聞有附會臆想之詞,不足深究。且雲“亦云本朝封平浪侯”,可見封侯之事連明朝人都說不清了。只能存疑。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

12

“封晏公”條雲:

國初,江岸常崩,蓋豬婆龍於下搜抉故也。以其與國同音,嫁禍於黿,朝廷又以與元同音,下旨令捕盡,而岸崩如故。

有老漁過曰:“當以炙豬為餌而釣之。”釣之而力不能起。老漁他日又曰:“四足爬土石為力,爾當以饔通其底,貫釣緡而下之,饔罩其項,必用前二足推拒,從而併力掣之,則足浮而起矣。”

已而果然。眾日:“此鼉也。”老漁曰:“鼉之大者能食人,即世之所謂豬婆龍,汝等可告天子,江岸可成也。”

眾問姓名,曰晏姓。倏爾不見。後岸成,太祖悟日:“昔救我覄舟,云為晏公。”

遂封其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命有司祀之。

予以《爾雅·翼》日:鼉狀如守宮,長一二丈,背尾有鱗如鎧,力最遵健,善攻碕岸,正符此也。又知晏公之封自本朝。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

27

“晏公廟”條雲:

太祖渡江取張士誠,舟將覄,紅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問何神,曰:“晏公也。”

後豬婆龍攻崩江岸,神復化為老漁翁示以殺鼉之法,問何人,又日:“晏姓也。”

太祖感之,遂施封為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帥,仍命有司祀之。今江海著靈甚顯。

清·趙翼《簷曝雜記》卷

6

也有“晏公廟”條雲:

晏公廟,昔人以為江中棕繩,許旌陽以法印擊之,遂稱正神雲。按《國憲家猷》載豬婆龍事,有老漁,問其姓,曰:“晏也。”明大祖曰:“昔教我於覄舟,雲是晏公。”乃封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命有司祀之,而不雲棕怪。

我認為,上述材料比較可信而且符合實際。

第一,說明所謂晏公這個人物,實際上在虛無縹緲之中,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幻覺之中,經過一番附會,誇大,以訛傳訛,又與現實生活中的老漁翁或晏戊仔聯絡起來,從而化為人們崇拜的水神。

第二,說明明太祖之所以授意他的親臣在各地修建晏公廟,顯然有他的政治目的,因為造成晏公顯靈的輿論,可以進一步證明朱元璋是得天之助的真命天子,有助於鞏固他的統治地位。說到底,這只是一個心造的幻影,我們也再不必費勁地去追根究底了。

數年前,應魏子云先生之約,撰此拙文,尚望海內外學者專家指正賜教。

陳 詔:晏公廟考——答臺灣魏子云先生

本文選自《金瓶梅研究》第八輯,

2005

,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轉發請註明出處。

資料採集

黃 丹

往期推薦

陳 詔:《金瓶梅》諷喻萬曆宮闈寵幸事件嗎?——與臺灣學者魏子云先生商榷

陳毓羆:關於《金瓶梅》抄本的問題 ——敬復魏子云先生

魏子云(臺灣):《金瓶梅》這五回

周鈞韜:我與魏子云先生的學術論爭——關於《金瓶梅》研究的七次商榷

李建武:《金瓶梅》經典化過程中的兩大座標軸

苗懷明:紛紜百年傳奇書

《金瓶梅》的早期傳播及其成書時間與作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