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鬼魂究竟是否存在:從史料傳聞到親眼所見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這是一個人們探索了上千年的謎題,至今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關於鬼怪之說,最早見於上古神話《山海經》中的記載,日本70%的鬼怪原型均來自於此。

其中包含了

許多在今人看來頗為荒誕離奇的故事

,如魯迅在文章中描寫的“美女蛇”之類的妖鬼異獸更是多到數不勝數。

當然,作為上古時期的傳說,今天的人們只是將其當做神話故事來看,真正引起人們猜疑的還要屬一些正兒八經的史料當中的記載。

《宋史·羅願傳》中就記載了一個南宋時期的靈異故事,由於羅願的父親羅汝楫曾夥同秦檜、万俟卨等害死岳飛,故岳飛平反建廟之後,羅願一直不敢入岳廟,一日,羅願鼓起勇氣,來岳廟參拜,豈料一拜不起,暴死於岳飛塑像之下。人們傳言,定是岳飛陰魂不散,前來報仇。

這個故事在地方史料《新安志》中也有說明,原來是羅願那時正在編寫關於其父羅汝楫的生平事蹟。

在他筆下,掩去了其父一切罪過,反而筆墨粉飾,將其父的賣國罪行變成“功勳”誇上了天。

故而引起岳飛陰魂的不滿,慘遭報復。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著名的宋史學者王增瑜老師在品讀這段歷史的時候用“心理暗示”來解釋了羅願暴死的成因。

所謂

“疑心生暗鬼,心生鬼則亡”,

羅願興許不是被岳飛的鬼魂嚇死,而是被自己嚇死的。

這與臺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仕強教授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念”這個字,他認為,“念”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切事物都是被人給想出來的,包括“神明”、“鬼魂”,甚至任何超出科學範圍所能解釋的東西。

這段話單獨拎出來看,有點像《走近科學》中給予的強行解釋。

畢竟我們普通人懷疑鬼魂是否存在,也並不是毫無根據地瞎說。

有的人確實碰到過無法解釋的怪事,還有的人曾在長輩口中聽到過一些真實發生的經歷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難道都是人們胡思亂想給想出來的嗎?

於是有人猜測,曾仕強教授這麼說,一定是從來沒有遇到過怪事吧?

還真不是。事實上,我們普通人時常聽到的那些怪事,曾教授也一樣遇見過,甚至見過的還不少。

在關於研究姜子牙的一期演講中,曾仕強教授就提到了自己十四歲那年遇鬼的一次真實經歷。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曾教授小的時候住在一個日式的房子裡,後院子很大,還有一口井。那個年代沒有自來水,要想用水,只能自己到井口去打水。

有一次,他才剛剛走到後院,遠遠地就看到有鬼——水井的邊緣處有一個可怕的鬼影。

他下意識地想跑,但那一剎那,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和訓練,老師曾經告訴他:“記住,看到鬼不要跑,如果跑了,一輩子有鬼。”

曾仕強教授與普通人見鬼之後的反應就區別在這裡。

普通人見鬼,總是嚇得落荒而逃,此後一輩子相信世上有鬼,並且還有可能來回宣揚,使得身邊的人也都開始相信有鬼。

鬼魂之所以多出現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之中,想必正是這個道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保持從容,冷靜應對,曾仕強教授告訴大家,看到鬼不要怕:“當你看到鬼的時候,你看他一眼,如果還有,再看他一眼,他就不見了,因為‘疑心生暗鬼’。”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人類的方便法門:疑心生暗鬼,念力造神明

著名的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在講授儒家經典《易經文言傳》時提到,孔子是相當有智慧的,否則也不會被中國人稱為聖人。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傳千年,就是因為他看待問題的通透,以及對人性的把握,是極為難得的。

但是從鬼神這一問題來看,孔子不但不通透,反而還是一個矛盾的人。

縱觀歷史上記載孔子言論的諸多著作,其中既有“子不語怪力亂神”,又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亦有“敬鬼神而遠之。”

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孔子的鬼神觀究竟是什麼,他究竟是認為世上有鬼還是沒有鬼呢?

於是,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子路替我們問了這個問題。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子路的這個問題,他認為,

與其去追尋那些虛無縹緲的存在,不如腳踏實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不少研究孔子的學者從描寫孔子言論的諸多著作中總結出了其對鬼神的態度。

孔子認為,鬼神之說信則有,不信則無。

這些尚未被論證是否存在,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與伏羲氏的《無字天書》一樣,全都是人想出來的。

祭祀鬼神很有必要,人對未知的事物需要存有敬畏之心,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樣才能約束自己。

但敬仰不代表親近,人們對鬼神的態度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曾仕強教授對此同樣持開放性態度,他表示:“很多鬼一看就是假的。”尤其是那些輪廓清晰、穿著什麼衣服都能被人看得清清楚楚的“鬼”,這些都是人們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

“真正的鬼是不會被人看見的。”曾仕強教授意味深長地說道,“世界上之所以有鬼,是源於人們的想象,更是源於人們的一種需求。”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為什麼人們會對“鬼神”有需求呢?按照曾教授的說法,這是一種“

方便法門”

老祖宗在發明稱謂的時候想得十分全面,幾乎是一詞不落的。

但人們在求索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現有詞語無法解釋,就統統用“鬼”來說明,比解釋一大堆還有用。

很多人像子路一樣,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鬼神,也不相信鬼神。

於是就跑到釋迦摩尼、安拉、耶穌他們的塑像面前高談闊論:“如果神真的存在,有本事顯聖讓我看一眼,我從此一定虔誠地信你。”

他們不明白,信仰和神明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此,大多數人並不是證實了鬼神的存在之後才開始信奉宗教。

而是從宗教衍生出的思想當中獲得了自己內心所需要的力量,從而才開始虔誠地頂禮膜拜。

中國人自古就有拜祖先、拜英雄的傳統,正如神話故事中的姜太公封神,神受人封,就成了神。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反之,鬼被人信,就有了鬼。

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之易經的智慧》中曾經提到,天上有28星宿,而人的十根手指頭加起來共有28條橫紋。

這即是告訴人們,天上諸神皆由人來敕封,斗轉星移皆逃不出人的雙手。

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而道教最大的神叫做元始天尊,這個名字一看就是人類給予的,絕不會是神的自我介紹。

所謂“道法自然”也並不高深,“法”即是效法,中國人的道正是根據自然規律所衍生出的道,是蓬勃發展、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從一開始就與鬼神無關。

神鬼不滅,正如精神的橋樑永不消亡

曾仕強教授雖然研究了一輩子的儒道之學,但他對鬼神之說的態度非常明確,那是人類念力下的產物。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也許是自然難以解釋的存在,但絕不會,也不可能超越自然。

提到念力,一定會有人認為,這也是玄之又玄的東西,與鬼神之說沒有什麼兩樣。

但曾仕強教授卻認為,

人絕不能小看念力

,因為這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任何時代都不可缺少。

飛機、輪船是怎麼來的?是發明家發明出來的。

但發明家在發明它們之前,一定少不了來自腦中的想象,這種想象就是念力。

他們看到天上的鳥兒,於是聯想到了翅膀與飛行之間的關係,接著就創造出了飛機,這難道不正是念力所創造的奇蹟嗎?

中國歷史上一旦出現對老百姓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人們總是會將其供奉起來頂禮膜拜,有的甚至建立生祠用香火供奉。

這些代表了古代人們的感恩之情以及他們樸素的情感寄託。

歷史提醒著我們,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明都曾是歷史上鮮活的人們,他們曾不辭辛勞艱苦奮鬥,為造福人類付出無數心血甚至生命。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像治水的大禹、移山的愚公、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以及射九日、誅惡獸、為民除害的后羿等等。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太多太多的古人以神話的方式把他們身上最耀眼的精神留在了後人心中。

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說:“他們一旦封神,將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存在,是不會消亡的。”

做了好事就要封神,反之,做了壞事就要變鬼。正如九百多年前陷害岳飛的秦檜,不僅被後人塑了跪像至今跪在棲霞嶺的岳飛墓前。

而且被後人寫進故事話本,又是一出惡有惡報的大戲。

人們崇尚愛國將領岳飛,常常到嶽王廟祈福祝禱,封之為“

武聖

”、“

嶽王爺

”,人們唾棄賣國賊秦檜,唾之為“

搭背瘡膿包鬼

”,仍不解氣。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又發明了

“油炸檜”、“蔥包燴”

這樣的食物,詛咒秦檜的鬼魂下油鍋,為犧牲的無數抗金英雄贖罪。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更加印證了曾仕強教授的觀點:鬼神是為人服務的,甚至於鬼神這樣的概念,也是人造出來的。對於人造出來的概念,人們壓根沒有必要感到害怕和恐慌,因為說到底還是自己騙自己,自己嚇自己罷了。

試想,如果人們心中從來沒有“鬼”這樣的概念,那麼即便人們偶然遇到了一些難以解釋的境況,也絕不會第一時間與鬼魂聯絡到一起,更不會過分恐懼以至於自亂了陣腳。

這樣一來,人們會更加容易處理好事情,也不會影響到情緒。

曾仕強:世上到底有沒有鬼?我14歲那年親身經歷

關於人的念力問題,在科學上有更加直觀的解釋,是為第六感,即心理上的直覺。

人們的直覺有時很準,那是源於生活上的經驗使然,所謂預測同樣成因在此。

2020年9月10日,

中國社科院將易經與預測學專業納入博士生招生計劃

,這一訊息在網路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少人都紛紛表示“難以置信”、“太荒唐了”。

但聽過曾仕強教授演講的朋友們多半會見怪不怪地會心一笑。

在曾仕強教授看來,預測不是迷信,只是類似於天氣預報之類的具有科學經驗的手段,鬼神也不是迷信,只是人們造出來的一種概念,用於傳承先祖遺留下來的精神財產。

所謂迷信與否,並不在於事物本身,而是在於人們能否正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