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家貢獻最大的人,為什麼會被處死,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翻閱史書,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時期,曾經有過很多偉大的變法改革家,其中真正功成名就,造就強國,不得不說的便是商鞅。然而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改革變法家,卻在公元前338年,被殺死於彤地,屍身帶回秦國咸陽,車裂示眾,可悲,可嘆。 商鞅為何遭到如此下場?透過查閱古籍,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從商鞅踏入秦國雍地變法開始,商鞅的結局是註定的了。 商鞅原名公孫鞅,年輕的時候在魏國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喜歡刑名之學,刑名之學就是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的法家學派。在做中庶子期間,公叔痤很清楚商鞅的才學和能力,可惜來不及推薦給魏國國君魏惠王就病倒了,病倒的時候告知來探病的魏惠王:公孫鞅有奇才,可治國,若不用,必除之。公叔痤在魏惠王走後就知道大王不會採用他的建議,就勸說公孫鞅讓他趕緊逃離魏國。商鞅展示出自己的自信:大王既然不會採用你的建議任我為相,自然也不用採用你的策略殺我。果然,魏惠王走後反而對左右說:“公叔痤糊塗了,居然讓我任用一個年輕小子做相。” 年輕時候的商鞅對於國君的心態把握很有一套,從魏惠王心態把握讓自己不至於遭遇殺身之禍,到三次進見秦孝公談論治國之方,從而任秦國大良造,商鞅都有著極強的自信心,但過於自信也會導致他判斷事情失誤。

他是國家貢獻最大的人,為什麼會被處死,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商鞅勸秦孝公攻打魏國,一是魏國龐涓已死,二是佔領魏國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東可控制各國諸侯,打好這個基礎就可以一統天下,成就帝王偉業。秦孝公就派商鞅領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出公子卬領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衛鞅派人給魏將公子卬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好,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相攻,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國公子卬同意會盟。會盟結束,剛喝完酒,商鞅埋伏下計程車兵突然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卬,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後,押著公子卬班師回國。逼得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地,氣的悔不當初不聽取公叔痤的建議。之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公孫鞅從此便為商鞅。史記中這段可以看出,商鞅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理想主義者,對他而言,仁禮信他心中根本就沒有,他只想要達到他的目標,無所謂任何手段,所以他背棄公子卬的信任,是為不義。 商鞅在秦國任相變法十年後,趙良登門勸退商鞅,說商鞅變法大成,之後應當選擇告老還鄉,安穩度日以保身後太平,免遭殺身之禍。商鞅沒有這麼做,後面秦孝公死後,秦惠王上位後借商鞅要反之名,殺死商鞅於鄭國黽池,車裂之宣告天下並誅其滿門。過於自信,以及變法十年所帶來的名利,衝暈了商鞅的頭腦,使他忽略了自己所處的環境。 以上是商鞅的性格特點,但僅是這些不足以導致商鞅後期遭遇殺身之禍。商鞅在魏國的時候知道自己所學無法得到發揮,正好秦孝公宣告天下,謀求賢士探討強國之道,商鞅於是踏入雍地,這一切不僅僅是商鞅需要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名利二字,商鞅正是為名利而來。其次,商鞅的變法之道,雖然讓秦國成真正的強國,諸侯畏懼,但商鞅的變法本質,不是帝皇王道之法。 商鞅變法之中,有兩大阻礙勢力,一個秦國政治內貴族階級,二是秦國內部貧民階級。

他是國家貢獻最大的人,為什麼會被處死,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商鞅變法初期,秦孝公擔心變法會引起比較大的震動,召開朝會討論,商鞅一人之力,對抗以貴族階級為首的甘龍、杜摯,也在這個朝會上,展示了才學能力,同秦孝公表明,猶豫不決,事不能成,沿襲舊禮,事不能就。秦孝公由此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出變法的命令。 雖說變法,但是推行變法的時候,如何才能讓上面的貴族宗室和下面的民眾遵守法令?在推行變法的時候,商鞅做出了兩個舉動。 一是在推行法令之前,擔心民眾不信,讓人在國都市南門立一個三丈長的木頭,召集民眾表示: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十金在戰國時期,大抵是十斤銅。民眾只覺得奇怪,不相信,沒人去搬動這個木頭,於是又提高懸賞:五十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哪怕是覺得在奇怪,終於有一個人出來把它搬走,當下給予了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是謊言。 二是在推行法令一年後,太子觸發,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由於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對其施以刑罰,於是處罰了他的監督老師公子虔,黥邢授業老師公孫賈。這處罰訊息之後第二天,秦人都嚴格遵守了法令。幾年後公子虔再犯法令,商鞅下來割掉了他的鼻子。

這兩個舉動都表明了商鞅對於法令的強硬態度,法令下發,就必須強制執行。這也表明了秦孝公在變法革新的支援力度。 商鞅變法的本質就是,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雖然能夠短時間內將全國實力強大起來,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 第一次變法中,商鞅制定了什伍連坐法,鼓勵舉報,如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兄弟兩人必須分居,如不分居,則加重賦稅。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導致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變法後,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這一切都是變法帶來的優點,雖然能大大的調動起資源配置,但是也導致家家戶戶都膽戰心驚,親人之間鄰里之間毫無溫情所言,民眾始終在生死線上徘徊。 變法同樣讓貴族宗室感覺到階級的不穩定性,商鞅第一次變法同時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明確尊卑爵位等級,所有的資產按爵位等級決定,若貴族宗室之中沒有建立軍功,即便是在富有,也不顯榮華。 商鞅法令的制定凸顯了他本人對於百姓、國家的見解,與儒家思想大大不同,這些法令表明商鞅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理想主義者以及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在他自己撰寫的《商君書。弱民》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

他是國家貢獻最大的人,為什麼會被處死,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上述為商鞅法令特點,這殘酷的法令並不是造就他結局的原因,從秦惠王車裂商鞅後並沒有廢除商鞅法令就可以得知。造就商鞅身死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推行法令的時候,觸動到了貴族宗室的利益。 商鞅變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秦孝公繼續強國之策,商鞅背後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秦孝公,秦孝公變法需要解決兩個矛盾點,一是貴族宗室勢力,二是國內民眾勢力。而這兩個矛盾點,秦孝公全部都讓其集中在商鞅一個人的身上,所以他推出商鞅在這暴風眼之間,自己在身後緊緊的拉著繩子。 這正是導致商鞅身死的最主要原因,秦孝公。秦孝公在時,商鞅名利皆收,秦孝公不在時,自然沒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秦孝公一死,身為大良造的商鞅居然毫無抵抗的只能逃跑回自己的封地,發動自己的部署來造反,可以看出,秦孝公在背後也是防了一手,大良造可是管領秦國兵馬的職位。在戰國策中記載,秦孝公死之前曾經試探商鞅,欲將大王之位授予商鞅,商鞅謝絕。而秦惠王登位之時,才十九歲,蒞政不穩,在他前面有兩大勢力,一個是商鞅,一個是貴族宗室,而且商鞅之前得罪過太子,如今變法大成,商鞅自然沒有了用處,所以借商鞅欲反中開刀。而將商鞅死後拉回咸陽,也是為了告誡秦國百姓以及諸侯,現在統治者乃是我秦惠王。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說道:商鞅乃是薄情寡義之人。商鞅遭此劫,也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嚴刑苛法,過分自信不聽從趙良之言,死之後,天下無人憐惜,也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