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進而擺脫當下的困境。

小鎮的做題家,希望透過做題改變命運;城市的孩子,希望透過不同的資源改變命運;中產的孩子,也希望更上一層樓,能走到更高的階層。

只不過,能改變命運的人,終究佔了少數。

因為有很多人都走錯了路,自然也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也就“泯然眾人矣”了。

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哈佛大學有一項

耗時25年的實驗

,其主題就是“改變命運的因素,到底有什麼?”

對此,實驗研究者便以一群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樣本,跟蹤他們25年,以此來探究“改變命運”的因素。

後來,哈佛大學得出了一個數據:

有明確長遠目標的人,佔3%;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佔10%;有目標但模糊不清的人,佔60%;沒有目標的人,佔27%

結論就是:

3%有長遠目標的人,最後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領頭羊,甚至有些人還能身居高位。

10%有短期目標的人,基本成為了行業的專業人士。而87%的人,都只能成為流水線上的打工人。

對此,研究者表示,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其本質就是要

有長期的目標,而且還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目光長遠,內心強大的人,基本能夠無往而不利。而沒有目標,得過且過,且內心脆弱的人,基本就只能喪失自己的未來了。

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只有13%的人有目標,而87%的人都沒有目標呢?三個原因。

首先,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只要群居,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盲從”的心理。

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去做什麼,根本沒有什麼追求和想法。

其次,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精準且長遠的眼光。

眼光這種事,其實需要看人之天賦,也需要看人之知識積累,以及敏銳的洞察力。這,並非是所有人能具備的。

第三,二八法則的限制,終究讓人群出現了劃分。

無論在什麼行業,什麼領域,小部分人優於多數人,那是存在的。

要想改變,需要憑藉無數的資源和條件。

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曾經有兩個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都在大學畢業後來到大城市打拼。可是,一個年輕人選擇打工,總認為沒風險最好。而另一個年輕人,工作了兩年,就選擇單幹,風險很大。

十年過去了,這兩人的結果差距很大。

總認為沒有風險最好的年輕人,逐漸被職場淘汰,無法避免“35歲職場規律”的魔咒。

唯有另外一個年輕人,在長期的事業積累中,厚積薄發,不僅創立了企業,還成為了老闆。

在同學聚會的時候,這兩人都說過這麼一番話。

被職場淘汰的年輕人說:“我總是希望幫老闆打工,安安穩穩就好,根本沒有想太多。結果就是,價值被耗盡,就被人拋棄了。”

而成為老總的年輕人說:“我剛開始,就希望為自己打工,而且想要在某領域成就一番事業,雖然磕磕碰碰,但還是走出了一條路。”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剛在大學畢業出來的時候,你能幹什麼,而在於你是否有長期的目標,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刻,大致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要覺得“談夢想”就虛無縹緲。

在這個年代,不缺乏發光發亮的行業,只缺乏能夠發光發熱的人。

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對於這些能夠“發光發熱”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也就是兩點,

第一點,長遠的目標規劃。第二點,異於常人的內心力量。

如果說目標規劃是一個大綱,那異於常人的內心力量,就是實現這個大綱的根本。這兩者,只要缺乏任何一點,也許人們就無法成功了。

這裡談到的“成功”,並不是所謂的賺多少錢,有多少套房子,有多少輛豪車,

而是你能夠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擁有屬於自己的,更光輝的未來。

曾經見到過這麼一個創業者,33歲了,還未結婚,依舊在廣州打拼。

有人就諷刺他說:“在我33歲的時候,我兩個孩子都出生了,早就老婆孩子熱炕頭了。”

對此,這位創業者不屑一顧,在他看來,只要自己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了,那他的往後餘生,才算是真正無憾。

兩年過去了,奮鬥了七年的他終於在行業裡面小有成就。後來,他娶了一個跟他實力差不多的妻子,雙方

“強強聯合”

,如今也就走得更遠了。

要知道,優秀的人,才能遇到卓越的強者。

一項歷時25年的研究:“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需要做到這兩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們沒必要關心別人在做什麼,我們只需要在屬於自己的目標上,一直堅持下去,默默積累,那才有出頭天的機會。

當然,還是那句話,幫老闆打工,那是不長久的,只要35歲就會被淘汰。唯有自謀出路,有自己的規劃,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文/舒山有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