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擂臺賽也有大花樣!蕭山隊首次參賽 奪得冠軍

都市快報訊 每年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9月7日-9日)一過,杭州這個圈子裡的人又活躍起來,很快就會迎來鬥蟋蟀的高潮了。

蟋蟀文化歷史悠久,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讓它們互相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

在2500年前《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廣大人民皆雅好此戲。

6日下午,杭州第十二屆蟋蟀文化節城區擂臺賽在吳山古玩城通寶鑑賞館“打響”。上城、下城、西湖、江干、蕭山、湖州(特邀)6個代表隊進行了鬥蟋蟀擂臺賽。最終,蕭山代表隊首次參賽,奪得冠軍。下城區代表隊獲亞軍,上城區代表隊和湖州積分相同,並列季軍。

鬥蟋蟀的規矩蠻多

統一稱體重

就跟拳擊比賽一樣

蟋蟀擂臺賽,有不少講究,完全跟我們小時候玩的鬥蛐蛐不一樣。

首先,選手都是專業的,還有個專業名稱叫“鬥師”。鬥師拿著專業的鬥蟋蟀的牛筋草逗引蟋蟀進入場地,先熱身,然後開始比賽。

蟋蟀都是雄性相鬥,為了激發蟋蟀的鬥志,玩家會在蟋蟀入場前,把它們和雌性伴侶放到一起,讓雌蟋蟀幫忙做下“戰前動員,鼓舞士氣”。

參加比賽的蟋蟀也是經過專業飼養和訓練的,吃什麼,住什麼,都有講究,比如養蟋蟀的地方必須乾淨而且安靜,餵食一般用玉米粉、豆子粉以及魚粉等。

其次,參加比賽“規矩”蠻多。比賽前,所有的蟋蟀要封盆公養,統一驗蟲;要統一稱體重,就跟拳擊比賽一樣,同級別的進行對抗;還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是野的“秋蟲”。

買了400只蟋蟀

專門僱“高手”飼養

最終選出7只參賽

這次比賽拿下冠軍的蕭山隊,是第一次參賽。

杭州市民毛大伯說,最近幾年的蟋蟀大賽他都會去現場,感覺年輕人越來越多,玩蟋蟀已經不再是小娃和老年人的專屬。

蕭山隊總共5名成員,都是40多歲,其中4人都有自己的公司。

蕭山隊的郭瑜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老闆,平時生意很忙,但為了鬥蟋蟀這個愛好,從7月份就開始打聽和蒐集蟋蟀,最近幾天為了參賽,更是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就是為了重拾兒時美好的回憶”。

郭瑜說,今年他大概買了400只蟋蟀,花了30萬多一點,還專門僱了兩個“高手”來飼養。但最終能“出將”的大概有50只,而參賽的只有7只。

“但第一次參賽就奪了冠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很愉快地圓了一場童年‘蟲王’美夢。”

重拾兒時時光

不少人喜歡玩蟋蟀

與郭瑜“重拾兒時時光”不同的是,同為蕭山隊隊員的顧敏,他玩蟋蟀緣於對生活的另一番理解。

“我覺得鬥蟋蟀就跟做人和做生意一樣,一隻蟋蟀的最長壽命不過100天,而真正能戰鬥的時間大概也就兩個星期,所有的積蓄就為了在這兩個星期內能絢爛綻放。”顧敏說,這樣的生命實在令人感動。

“比賽的前一天晚上,每隻蟋蟀我都自己挑選,挑到了深夜兩點,我不想辜負每一隻優秀的蟋蟀,所以一隻一隻選。”顧敏說,看到臺上團隊的“翠衣”艱難擊敗了對手,那一刻,眼淚都快流出來了,“這就是不屈不撓蓬勃的生命力啊”。

顧敏說,現在杭州不少人都喜歡玩蟋蟀,可能這種小東西身上積極向上不服輸的生命力打動了大家吧。

5個人的團隊,4個是公司的老闆,會不會時間不好協調?顧敏說,我們幾個人的公司都上了軌道,下面人手也多,所以整體上是能協調好的。

為什麼第一次參賽就能拿冠軍?顧敏說,因為大家都很愛蟋蟀,願意為此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明年,我們還要繼續參賽,投入更多精力,爭取衛冕冠軍。”

杭州的蟋蟀玩家在5000人左右 南宋鬥蟋文化是全國唯一的蟋蟀非遺專案

對於蟋蟀市場年齡段的變化,以及玩家社會身份的變化,杭州市蟋蟀協會會長鬍成敏有自己的分析。

胡成敏說,以前鬥蟋蟀的幾乎都是老年人,“現在雖然仍是中年人佔上風,但青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是個可喜的變化,玩蟋蟀的群眾基礎更廣泛了。”

“根據我們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杭州的蟋蟀玩家在5000人左右,其中有不少是90後。”

至於越來越多人對鬥蟋蟀感興趣一事,胡成敏的理解是,這就跟古玩市場一樣,前期地攤味濃點,慢慢地會衍生出一種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人總得會有些雅趣,有人喜歡字畫、有人喜歡喝茶,一個道理。鬥蟋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老少咸宜。”

“參加比賽的蟋蟀都是‘悍將’,價格一般要幾千塊一隻,頂級的蟋蟀價格上萬,甚至有的高達十多萬元。專業的飼養更是要花功夫。”

更多人參與進來會不會把蟋蟀市場慢慢推向“高位”,甚至走歪?胡成敏說,這一點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沒有。“蟋蟀跟古玩市場有個很大的不同點,蟋蟀是可再生資源,不像古董拍一件少一件。”

胡成敏說,目前杭州蟋蟀的市場價格從一二十元到上萬的都有,“只要你眼光夠好,有時候幾十塊錢也能買到一隻好蟋蟀,人人可玩”。

“杭州是南宋古都,鬥蟋蟀在南宋時達到頂峰,杭州市蟋蟀協會的南宋鬥蟋文化是全國唯一的蟋蟀非遺專案,我們這個賽事已經舉辦了12屆,會持續舉辦下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胡成敏說。

【來源:杭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