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業升級遇到共同富裕時,會出現一種悖論?

最近幾年世界出現了一種新的變化,不論是兔子家的共同富裕,還是老鷹家的全球稅收,名字雖然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同一件事,正在對過去過於注重效率而引發的一些問題進行糾偏,有些人可能比較奇怪,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因嘛自然是兩個,一個是因為全球的科技正在越發接近臨界點,在沒有出現突破性的創新之前,資本的擴張本性決定了當外部的資源不足時,它會自發的進入內部進行自我掠奪。。

一般在這裡會出現兩個版本,一個是類似於出現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極致地掠奪導致消費力的極速萎縮,讓後面出現了長達十年的產能出清,後面得虧二戰的紅利,才把美國拉了出來,另一個就是內部的資源空間,全部消耗殆盡後,就會透過比較優勢向更落後的地方以突突的方式進行轉嫁,以獲得更多的增量資源進行發展。

不過經過近一個世紀,體量最大的都已完成了工業化甚至還握有大棒,再想像當初那樣,依靠工業對農業形成的代差,進行以小博大式的強制掠奪,幾乎已經走不通。

在聯想下前幾天全球五大統領同時宣佈大棒,不擴散,不競爭,就已經說明在互相劃底線,防止出現二戰式的後果,估計這裡邊最慌的可能是美國,這幾年因為它內部的貧富分化在不斷擴大,衍生出各種問題,但自己又無力解決,只能時不時的把兔子拿出來當擋箭牌,進行各種花式騷操作,時間久了,誰知道哪一次會不會碰到真正的底線呢?現在這麼做,無非還是當了那啥還要立牌子的意思,試圖讓各方都保持在一個有限度的競爭。

當產業升級遇到共同富裕時,會出現一種悖論?

不過各位小夥伴們也別高興得太早,假設上面的說法成立,就意味著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特殊存在,將會在各種邊緣來回試探,導致有限的競爭也會超乎想象的劇烈,像之前的土耳其,現在的哈薩克,也只不過是這場大時代開端下的一個小縮影。

客觀來說,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見到的美國商品雖然越來越少,但是在真正的高精尖領域依舊還是美國一家獨大,相信軟體行業對這一點更是深有體會,能用的開發工具和伺服器大多都是美國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美國如此強大,它為什麼又害怕競爭呢?

摸著老鷹過河只有優點?沒有缺點?

這些年來,咱們常常唸叨一個詞叫摸著老鷹過河,誠懇地說,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走別人走過的路,無疑是比較穩的,走得多了,甚至還會覺得相當不錯。

但是摸著別人過河就意味著,當你走到一定階段後,會發現在每一個重要環節上都有一個人在那蹲著,別人利用先發優勢,研發出新的商品,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獲得了巨量的利潤,可以用於再研發,而你即使研發出來了,別人為什麼要放棄,使用很久的很順手的,來選擇你這個未知的?

理論上來說,如果你的價格足夠低,質量也稱得上不錯的話,那麼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取代,但這種方式會產生出兩個問題。

第一 資本和工人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利潤就那麼多,一方多了,另外一方必然少了,想獲取得更多,但又無法無限制的壓縮成本,最終就會轉嫁給無法出聲的環境。

第二 透過不斷轉嫁的方式確實可以將一個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慢慢進行收攏,但同時又因為競爭太多,無法進一步地提升利潤,那麼又該如何進行銷售生產研發再迴圈呢?

當產業升級遇到共同富裕時,會出現一種悖論?

以上這些還僅僅只限於低端行業,到了更高的層次,所需要投入的資源會更進一步地擴大的同時,還會面臨著研發出來後,技術太差無人消費的局面,之前老美沒事就叨叨,要自由貿易,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自己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將你自由的吃掉,所以當菊花廠在通訊這一塊站穩腳跟後,老美的自由,一下就不見了。

通訊這一塊可能還不具有完整的代表性,這裡雖然有些落後於美國,但至少沒有形成絕對的代差,追趕起來也沒那麼吃力,但是其它行業怎麼辦,這兩年美國的一系列行為,倒是證明了一件事,有些東西你可以差一點,但不能沒有,也就是說,在未來將會耗費很大一部分資源,去做一些可能永遠用不到的東西。

日本的產業升級帶來的啟示

日本這個國家雖說不看好它的未來,但曾經的它還是相當牛的,早在大清洋務運動那會,咱們和日本幾乎是同時開始工業化,這兩者幾乎都是借鑑了德國的模式,集中所有資源對重點行業進行突破。

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方式雖然還算有效,但對資源的浪費過於嚴重,效率也不是很理想,由於日本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貧瘠的國家,以它的國力實在難以負擔。

到了19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第一次版本更新,決定除軍事之外,將所有已頗有成效由日本政府掌握的行業全部進行私人化,在當時,很多東西近乎白送,很多財閥也是在這個時間開始起步,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大野健一的

從江戶到平成

,裡邊有詳細的記載。

但你要說有用嗎?其實也只是一半一半,這次更新後,類似於日本的造船,火器,都在進一步的提速,但是對內部的掠奪卻沒有停止的跡象,到達極限之後,首先承受不了的就是日本的底層,到了這一步,日本只要還想繼續下去,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憑藉著對大清的技術優勢,獲得了一次次鉅額的賠償,才真正的走上了快車道。

不過二戰之後這條路就已經斷了,原本應該退化到農業國日本,再一次時來運轉,由於毛熊的原因,美國決定啟用日本,為了防止它再次走上老路,對它生產出來的東西不論好壞,一律買走。

由此也迎來了日本的第2次版本更新,由於路徑的熟悉,和美國提供的消費力,日本這一次輕鬆地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原始積累,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開始逐步讓日本政府,財閥,小企業和底層這四方開始進一步的配合,形成一個完整閉環,不僅在上世紀70年代成功地度過了大滯漲,還在與美國的第一次貿易競賽中完勝,到了80年代,更是進入了全盛時期。

當產業升級遇到共同富裕時,會出現一種悖論?

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巨大的漏洞,在初期進行工業化的時候,由於路徑熟悉,花費的資源還不算太大,但到了科技時代,資金的需求開始擴大,技術的迭代開始加速,這就要求必須有一個極為充沛的消費市場作為後盾,才能夠無縫對接。

到了第2次貿易競賽的時候,美國也是看明白了,第1步先是對它關閉了美國的市場,第2步讓它開啟市場,讓美國企業可以進去虹吸日本儲蓄,第3步打破之前的四者平衡,讓財閥可以超脫四者之外,從強枝變為主幹,徹底的開始以美國為中心,從此再也無力與美國競爭。

盛世之下的螻蟻

有些人可能會比較奇怪,我為什麼要說這些?因為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這個亞洲的先行者所走的路,對其它後來者的啟示是巨大的,不論是好還是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之前類似於五大稀土巨頭進行強強聯合的事正在不斷髮生,本質上還是對優勢產業進行整合,進一步的提升對外的競爭力,收攏話語權。

但問題是有優勢的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那沒有優勢的那?在整合期間只會更進一步的,需要更多的資源進行突破,但就像我前面說的那樣,現代科技的突破所需要的資源太大了,大到沒有一個足夠龐大的市場,根本就無力支撐。

由此產生了一個奇怪的迴圈,科技升級需要資源,而在升級的期間又無法獲得盈利,那麼持續的資源從何而來?初步升級完成之後,如果不好用,又該如何繼續下去?以老鷹現有的行為來看,如果真有機會,它是巴不得把兔子踢出去,如果只是依靠外部,需求並不穩定。

當產業升級遇到共同富裕時,會出現一種悖論?

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另一種方式對財富進行再分配,並且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

而這個地方由於處於突破期,根本無法持續盈利,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形成一個小泡沫,這些,也只是解決了供給的問題,需求怎麼辦,一味地生產,而無法得到市場的反饋進行修正,那麼很容易弄出一個四不像出來,所以不管它好不好用,還要再給這些商品尋找一個合適的買家。

如果不明白地可以看下溫教授的八次危機,裡面詳細地說明,如何用工業和農業的剪刀差進行原始積累的。

尾聲

總的來說,美國也明白,依照眼前的路徑,咱們的科技升級一定會成功,而越是成功對老美的利潤的腐蝕就會越快,到那時,老鷹有的兔子也有,同時還很便宜,那麼你猜美元的使用範圍會不會進一步的縮減呢?

但是升級之前所需要的海量資源由誰來出呢?或許未來大多數人都會面臨這麼一種情況,面對老鷹的各種科技挑釁,兔子強而有力地拿出各種科技進行反制,但同時由於虹吸力度過大,整體的生活層次反而會進一步的下降。

其實說這些並不是想抱怨什麼,任何一樣生意,你不可能不付出一點成本,就可以獲得巨大收益,在還沒有完全獨當一面之前,給予資源讓其成長是無法避免的事。

相信再過十年,等我們完全進化到中高階製造,即使在創新上依舊比不上美國,但由於擁有龐大的高階製造群, 美國即使擁有了更牛的創意,也得靠我們把它製造出來!

全文完,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