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其實關於鄭成功和施琅的問題,從前我也水過一篇文章,今天之所以重新再水一遍,除了這兩週之內多次因為是否應該讚頌施琅這個問題多次和別人發生矛盾之外,還在於看到了《康熙王朝》的一個片段,在本文我就放一段臺詞。

“(先王遺願)臺灣寧可孤懸海外,也絕不向滿意稱臣!臺灣立足於戰,並不是要迫使大清求和,而是要迫使朝廷棄臺!”

這就憑這句話來說,這句話怎麼讀怎麼像把鄭成功往…… 打住打住打住,人家鄭成功是現在欽定的民族英雄,放過他吧,而且如果涉及到了施琅的問題,那鄭成功的形象就更為糟糕了,直接變成了一個昏君和暴君的形象。一提到施琅的降清,首先就不得不提曾德事件。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鄭成功畫像。

曾德,施琅親兵,曾經自己跑到鄭成功的麾下要求投靠鄭成功,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曾德嚮往地位更高的鄭成功也是人之常情,但這激怒了施琅,施琅直接命人拿著旗牌把曾德從鄭成功的大營之中給抓了出來,鄭成功派人傳令不準施琅殺曾德,然而曾德最終還是掉了腦袋,這種公然跳臉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性情暴躁的鄭成功,鄭成功命人抓捕施琅及其全家,然而,施琅靠著別人的幫助,逃到了清廷的統治區降清,鄭成功一怒之下殺掉了施琅的父親施大宣以及弟弟施顯。

我發現很多人一直在渲染鄭成功對於施琅的殺父殺弟之仇,同時呢,又大肆謬讚施琅在攻克臺灣之後的寬容,不滅鄭氏以顯示施琅大英雄的人格之偉岸,那咱就不說鄭克爽投降之後的境遇了,就說一說,鄭成功和施琅這兩個人在施琅叛逃,父兄身首異處這一悲劇之中,誰的責任更大呢?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明末軍人形象。

首先咱們得擺脫一個思維困境,那就是所謂的“弱者形象”塑造的問題,一旦我們在感情上偏向哪一個人物,就會習慣性的把他塑造為弱者,施琅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因為他在臺灣問題上佔了所謂的大義,所以在和鄭成功的爭執之中,他就被塑造成了一個典型的弱者形象。被鄭成功排擠,被嫉賢妒能的鄭成功欺負,被鄭成功惡言相向,被鄭成功殺了爹和老弟,被鄭成功逼得降清云云。

但是咱們這些初中(也可能是高中,右個人情況而定)經常被人欺負的人,可能會十分熟悉這樣一句話“一個巴掌拍不響”!想必很多人都恨透這句話了。

但是呢,咱們得明確一個事實,這句話雖然在學校這個環境之下是十分荒謬的一句話,但是在一些時候,這句話卻是非常準確的。施琅和鄭成功的矛盾就是典型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明末武人形象。

反正以我佬在初中日常被欺負的經驗來看,那些被欺負的人,他至少在表面上,他得看起來是個軟柿子吧?

可是施老兄是嗎?“

一日,家丁與右先鋒黃廷兵爭競小故,郎經率數猛直至黃廷行營辱罵,並碎其家器,廷忍避之。

”你們覺得是嗎?這打架都能打到“並碎其家器”,怕不是直接就衝進黃廷的家裡去了,同僚之間能打架,打到這種地步,他像是個軟柿子嗎?還曾經把陳斌逼得投降清朝,不過陳斌也不是什麼軟柿子,曾經揚言要“一隻手就打趴施琅”,結果最終還是灰溜溜地投降清朝。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殺掉“叛徒”

鄭成功的戶官,同時也是先王實錄的作者楊英曾經評價道:“時施琅兄弟具握兵權,每有跋扈之狀,動多倚兵欺人,各鎮具受下風。”由此可見,施琅兄弟不僅飛揚跋扈,而且手中握有的兵力恐怕也是相當強的。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大木的形象實際上也是偉光正。

先不說那些亂七八糟的鎮將,就是你鄭大木本人又能怎麼樣?

“藩移師後埔,紮營操練。施郎不從,請啟削髮為僧。先時郎在南澳,假不勤王,請兵任蘇茂代將,意班回日,必復歸管也。至是,藩不與,又拔其原副將萬禮為鎮,巳令閒住,即有慍色,因啟請為僧,以揣藩意。藩諭令再募兵,許受前鋒鎮,郎不報,競自削髮,不赴見。藩心銜之。”

大致意思就是鄭成功拒絕恢復施琅的兵權,讓他自己重新募兵,然後施琅氣得剃光頭髮,給鄭成功臉色看。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軍隊是軍閥立足之本。

就這麼瘋狂跳臉,性情暴躁而且權力慾望極強的鄭成功能夠忍受嗎?而且鄭成功和施氏勢力本身就有隔閡,施氏勢力對於明清兩朝的態度實際上是很曖昧的,畢竟那是鄭芝龍的老部隊。

我可以這麼說,鄭成功和施琅兩個人的爭端,本身就是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結果在今天一些人的嘴裡就變成了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所以說在今天,歷史人物的形象變化路徑是十分明顯的,佔據大義—形象變為弱小—由弱小變為無辜—最後被人廣泛同情—形象高大。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鄭系南明軍隊形象。

所以呢,每當談及施琅的時候,鄭成功總是風評被害,從民族英雄一下子跌落為暴君和昏君。

而且不止如此,不僅要把施琅塑造為弱者,而且還要美化施琅,說這個人是啥呢,他和鄭成功發生衝突,是因為他反對鄭成功劫掠沿海的平民,有這個因素在裡面,這樣施琅將軍的形象就更高大了,憂國,愛國,同時還關心底層平民。你說明麼?有沒有人愛惜平民呢?那是人家李定國,那是人家張煌言,施琅嘛,他肯定是不會把老百姓當回事的。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火器。

等到打掉臺灣之後,施琅佔據了臺灣南部田產的一大半,同時把鄭家人全部趕回內陸,把大量的施氏族人遷到臺灣,又建議清政府禁止廣東百姓遷入臺灣,他的大量直系親屬直接加入了在東南沿海的貿易,結果就是姓施的名聲顯赫,家族日益壯大,鄭氏反倒日益衰敗,這點是早就被幽禁在北京的鄭克爽無法阻止的,他所做的也僅僅是把祖父鄭成功的遺體遷回大陸,然後繼續回到北京被清廷軟禁,最後在1707年死去。

鄭成功居然和某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有殺父殺兄之仇?

康熙。

綜合來說,施琅是一個頭腦極其清晰,極其擅長順風倒,權力慾極強,飛揚跋扈,以家族利益為中心的明末地主、軍閥、海商而已,跟什麼“愛國將領”根本沾不上邊,只是現在他佔據了大義(具體是啥你們自己去想)然後這一歷史客體的形象就發生了改變,由明末數以萬計的牆頭草中的一根變成了愛國愛民的大將軍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