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該如何打破這一作業魔咒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01養娃路上的又一攔路虎――輔導娃寫作業

曾幾何時,輔導娃寫作業竟然也成了育兒圈裡的一件難以攻克的難題了。每每一提到寫作業,哪家不是鬼哭狼嚎,地動天驚,這樣形容真的毫不過分。據說,有一位父親因為給娃輔導作業,竟然去醫院下了兩個支架。娃的抗拒,老父親的暴躁可想而知。

網上還有一個關於給娃輔導作業的段子是這樣說的,有一天,都深夜了,一位媽媽拼死拼活終於給娃輔導完了作業,心力交瘁地只想撲倒在床上。不料,這時鄰居家裡傳來了狂風暴雨的怒吼聲,這位媽媽心想都幾點了,這不擾民嗎。必須出面制止,一開門就聽見,對門鄰居正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於是乎這位媽媽退了回來,一邊還唸叨著,不容易啊,都不容易。

緣何娃們對寫作業如此抗拒,而家長們終究在輔導娃寫作業這件事上起到的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該如何打破這一作業魔咒

02備受爭議的阿爾伯特實驗

為什麼說阿爾伯特實驗在心理學屆備受爭議?主要是因為它的實驗物件是一個才9個月大的孩子,而且這項實驗對這個孩子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實驗影響。

20世紀20年代,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後,在心理學上出現了以巴甫洛夫和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的觀點與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完全相反。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們行為的動力主要來源於無意識的本能和童年壓抑的內心衝動,而行為主義則認為行為是透過外在的不同環境和情景刺激而產生的。

華生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言論: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可以培養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證,對隨即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我都可以把他們訓練成為我們選定的任何型別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和商界領袖,或者乞丐和小偷。

為了驗證他的理論,華生設計實施了“阿爾伯特實驗”。因為實驗物件阿爾伯特是一名9個月大的孤兒,所以這項實驗取名為“阿爾伯特實驗”。

首先為了瞭解阿爾伯特是否害怕某種特定的刺激,華生給他準備了小白鼠、猴子、小狗、毛絨玩具等。阿爾伯特對這些毛茸茸的動物和物體都挺感興趣,願意接近他們,並不時撫摸它們,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恐懼。

實驗的下一步是驗證阿爾伯特對巨大的聲音是否會產生恐懼。事實上,這幾乎是肯定的,任何人對突然傳來的巨大聲響都會產生恐懼。阿爾伯特也被突然傳來的巨大聲音嚇哭了。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後,實驗開始了。華生把小白鼠拿到阿爾伯特面前,每當阿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用力地敲打鐵棍,用巨大的聲音來恐嚇他。這時候,阿爾伯特就會被嚇哭。之後,這種情況又重複了幾次。在經過幾次恐嚇後,就算華生不在恐嚇,阿爾伯特看見小白鼠就會大哭著害怕地轉身爬走。

後來華生還發現,阿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已經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等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透過這個實驗,華生得出一結論,

恐懼情緒可以透過條件反射後天習得。

華生的這個實驗不得不說是十分殘忍的,但是他的實驗結論卻也給了我們一個發人深思的啟發。那就是,

如果我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總是大聲吼叫甚至打罵,孩子們會很快對寫作業產生恐懼情緒甚至是抵抗情緒。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該如何打破這一作業魔咒

03如何打破魔咒

學會巧用批評。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

三明治效應,說的就是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的指責、批評,而是可以把批評夾在前後的表揚之中,這樣更有利於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議。

我們可以想象出一個三明治,第一層是我們對孩子的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和積極面。第二層是建議、批評或是不同的觀點。第三層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援和幫助。

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通常都是家長們在無時無刻的提醒、催促孩子該做什麼了,這導致孩子並不知道什麼事情應該是他們自己去做的。因為他們只需要等著爸爸媽媽來叫他們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孩子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永遠都是被動狀態。那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的意識?

就拿寫作業這件事來說,我們可以和孩子召開一個小型的家庭會議,讓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有一個儀式感。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和孩子一起約定寫作業的規則。首先商定作業在哪個時間段寫。然後,約定寫作業的時間。家長和孩子先預估下每科作業的時間和難易,把每個學科排下先後順序。還有,要講好,準備好學習用品後,就馬上開始寫作業,無特殊情況不得中途離開。

這裡僅是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議。我們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和孩子約定更適合的方法。總之,

要讓孩子參與進來,並且當孩子有小小的進步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該如何打破這一作業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