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人為什麼信奉伏波將軍?除了平定嶺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湛江民間有著多種信仰,供奉著多位人神,大多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比如媽祖、雷祖、康皇、關公、大王公等,說到歷史最久遠的,莫過於伏波將軍了。

伏波將軍本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漢武帝時,戰事頻繁,設了很多將軍的位份,名位最高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其次是前、後、左、右將軍,還有名目眾多的封號將軍,如強弩將軍、拔胡將軍、浚稽將軍、貳師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將屯將軍、護軍將軍等。伏波將軍即是這眾多封號將軍中之一號。

伏波將軍以東漢初年的馬援最為出名,其實湛江地區信奉的伏波將軍還有一位,就是西漢時期的路博德。下面簡要地講述下兩位將軍的事蹟。

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路博德被漢武帝劉徹任命為伏波將軍南下平定了南越,以“兵不血刃而定全粵”揮師直指海南島,並將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儋耳、蒼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九郡。當時的雷州半島就屬合浦郡。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九真、日南、合浦等60餘城處於兵荒馬亂狀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劉秀命馬援為伏波將軍。馬援不辱使命,率其士兵沿雷州半島西海岸一路奮進,艱難作戰,長驅直入,終平交趾,將所失之地如數收復。

湛江人為什麼信奉伏波將軍?除了平定嶺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兩位伏波將軍對雷州半島及周邊兩廣地區的平安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造福了人民,也受到當政者的嘉獎,並被後世的皇帝多次敕封,使得他們成為民間供奉的“人神”。這種因戰功或政績而成為民間人神的人物不少,如雷祖陳文玉、高涼冼夫人、麻斜羅侯王等。

據史料記載,宋徽宗曾封路博德為忠烈王,宣和二年(1204年),封馬援為忠顯佑順王,法封文有“雷州忠顯王……有功而當把,橋南萬里,遺愛猶存,廟食千年,英風尚凜”。在封建王朝,死後能享千年廟祀,受萬民香火,是至上的榮光。古人不是唯物主義者,對身後事是非常非常看重的。

雷州半島的老百姓為紀念兩位伏波將軍的豐功偉績,紛紛為他們修廟供奉,祈求他們能為一方百姓帶來平安與福祉。吳川、徐聞、雷州至今現存多間伏波祠(廟),其中,雷州伏波祠與徐聞伏波庵最有代表性。

雷州的伏波祠歷史久遠,始建於東漢時期,位於雷城南亭街,是嶺南最古老的祠廟之一,祠內敬奉著路博德與馬援兩位伏波將軍。這座祠歷經多次的反覆修葺,明末時已經坍塌,清康熙年間在原址上重建。祠內供有路博德、馬援兩位伏波將軍,這是特殊的“一廟二主”現像,也稱為“兩祀”。

雷州伏波祠總面積為117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面積為516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北向南。遠眺該祠,古色古香,雄偉壯觀。祠內有很多明清時期的重修碑、詩碑,也有現代名人的題詞。祠東面的觀音閣,西邊為伏波園,西北角還有伏波井。拓說為馬援駐雷州之時,天氣炎熱,卻無法找到淡水,軍馬飢渴難忍,突然,馬援將軍的白馬長嘶一聲,以蹄挖地,挖出一口湧泉,就是這口伏波井,又名“馬跑泉”。

湛江人為什麼信奉伏波將軍?除了平定嶺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徐聞伏波庵,最早在討網村海濱,後因縣治搬遷而廟址他移。距今年代最近的伏波廟在徐城鎮東南兩公里處的九壇鋪(又叫觀濤坡)。清光緒二十三年曾重修,宣統三年擴建,民國之後,該廟被毀。1978-1985年間,有佛教徒在此舊址重建庵堂,門楣題字“伏波庵”,並有一幅記錄伏波將軍“路馬二公之武烈”的長門聯。關於徐聞伏波廟,大文豪蘇東坡流放海南經過徐聞時,寫過一篇著名的《伏波廟記》,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可惜,由於歷史久遠,兩位伏波將軍的神像和神位遺失,又加之是佛教徒捐款重修,因此現在的伏波庵只是供奉觀音、彌勒佛、如來佛三身佛了。

另外,伏波將軍被雷州半島人民供奉為神,除了平息叛亂的豐功偉績外,也跟他們的封號有關。伏波,即“伏波平息”之意,與漁民所需的“海不揚波”的心理需要吻合,於是當地人將他們神化,與媽祖一樣,成為海神信仰之一。

湛江的漁民靠海吃海,往來的客商以海經商。大海的風平浪靜,便於大家出海捕撈、作業、運輸。但由於雷州半島經常有颱風,大海洶湧澎湃之時,出海作業的漁船就非常危險,甚至出現船毀人亡的悲劇。由於古時科學不發達,大自然的天氣無法預測,漁民們便潛意識地認為有神鬼的力量在控制著水域,透過海神則可以保漁民和漁船的平安。

湛江人為什麼信奉伏波將軍?除了平定嶺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而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在歷史上被封為伏波將軍,兩人又都到過雷州半島,使得漁民們對兩位將軍產生了濃烈的敬重之情。特別是他們的稱號“伏波”是漁民們最需要的——希望藉助伏波將軍的神力保大海平安,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因為想借助伏波將軍的護佑,兩廣地區有些地名便叫做伏波山、伏波路、伏波村等。

伏波將軍,已成為兩廣沿海一帶民間信奉的海神之一,路博德、馬援兩位將軍在嶺南地區的豐功偉績也將被人民永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