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初學古琴時,很多人會覺得右手的指法相對簡單,因為琴絃位置是固定的,即使眼睛不看右手,七根弦也容易找準,而左手就複雜多了。

為什麼呢?因為左手負責音準。

任何一件樂器的演奏,音準是必達的硬指標,而古琴的音準卻尤其難以掌握。

雖然古琴只有七根弦,但每根弦上都有十三個明徽(還有不少暗徽),而古琴的音準由左手的取音位置決定,位置相差半毫米,音準就有誤差,由於古琴琴絃又比較長,從右看向左,視覺會有偏差,這時初學者會發現,一味依賴眼睛找音準變得有點“不靠譜”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彈琴時眼、耳、手,協調配合。而右手的位置即使有較大的誤差,也不會影響音準。

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左手還負責吟猱。

“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主要靠左手完成,吟猱是古琴音樂最具特色的部分,有豐富的變化,如果沒有吟猱,琴曲聽起來單調、枯燥,缺少韻味。吟猱屬於古琴曲的裝飾音,它與其他絃樂或彈撥樂不同的是,古琴的吟猱多是左手在音準的位置上的上下左右移動,從而使音高發生微小的變化,達到美化聲音的目的。而古箏,吉他等樂器多是按動琴絃的鬆緊而使音高發生一些變化而美化聲音。吟猱之趣,各門各派,多有不同,同一首古琴曲,用不同的吟猱手法,會有不同的味道,從而產生不同風格。

那麼,真的左手更重要麼?

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我們來看看右手。

古琴是彈撥絃樂器,右手基礎雖然只有八法,但建立在八法基礎上的組合指法頗多,比如“撥、剌、蠲、撮、雙彈、滾、拂、剌伏、長鎖、短鎖、輪”……等等等等,你會發現右手指法也非常豐富,要把每個指法都做到位,彈出的每個音聲都圓潤飽滿、顆粒清楚,其實很難。同樣一個挑,不同的入弦角度、不同的力度、速度,出來的聲音都不同,而它所呈現的音樂表情也不同。沒有完美的右手的指法,左手自然也難盡善盡美。

“右手彈弦欲斷”,說到容易做到難。我們聽大師們的演奏,說他指下無塵,意思就是說他的右手出音乾淨,利落,且無多餘動作。

右手還負責整曲的“勢”,即“輕重疾徐”,人說“一切藝術的基本規則就是對比”,彈琴要好聽,就要把每個樂句、每段樂曲的層次彈出來,整首樂曲的轉承起合、抑揚頓挫都表達到位了,琴曲自然富於感染力,或感人至深或扣人心絃、或暢神滌心或令人忘塵,總之,要有藝術感染力。而這個層次感,就是靠右手的輕重疾徐和左手吟猱的精確配合來呈現。

彈古琴,左手更重要?

所以,不存在哪隻手更重要的說法。

古琴要想彈好聽了,左右手不但都要好,還要完美的配合。人們常說的小曲子三百遍,大麴子三千遍,其實是說左右手在弦上的位置要反覆重複練習才能找準,要不斷地用眼睛看,耳朵聽,反覆練,直到形成肌肉記憶。隨著熟練度增強,身體在彈琴時也不那麼緊張了,這時候左右手的配合自然就好多了。

琴音的美妙,音準節奏是基礎,“氣韻生動”才是最高標準。而如何才能做到氣韻生動?古人說過一段幾乎每個琴人都知道的話,即“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還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我想如果一位琴者,他具備了這些必要的琴技之後,還飽讀詩書,有著深厚的文化學養,那他彈琴必然好聽。

內容來源:珮雲閣

作者:劉曉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