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2020年6月21日,一場“日環食”穿過我國境內,被網友們評為2020年最有趣的天文現象。那一枚在天空中閃著金光的“指環”在大家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望歷史,古人又是如何觀日的呢?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日環食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不明白日食發生的原因,以為太陽被“天狗”吃掉了。因此,每當發生日食,人們都非常恐慌,敲盆擊鼓要把“天狗”轟走。古代統治者把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對日食觀測很重視,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

我們的古人是如何逐漸學會在不傷害眼睛的情況下觀測太陽的呢?

漢代時人們已經學會用水盆照映的辦法,日食時觀察水中映出的太陽影像,從而避免了眼睛直接接觸陽光而被灼傷的問題。後來,人們用油代替水,進一步減少了日光的刺激。13世紀,元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

發明了一種叫

仰儀

的半球形儀器,裡面有刻度,可以比較準確地測定各個食相的時刻,並估計出食分。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郭守敬紀念館仰儀模型

仰儀

形似一口仰放著的大鍋,因而得名。“仰”字在古代有“把覆合著的物體翻過來,使底部朝上。”之意。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仰儀結構示意圖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仰儀的結構

仰儀的主體是一隻直徑約一丈二尺(元代天文尺)的銅質半球面。儀唇(半球面的邊緣)上邊刻著時辰和方位,相當於地平圈,上面還有水槽,用以校正水平。

在儀唇的南部放置東西向和南北向的杆子各一根,稱為縮竿。南北向縮竿末端延伸到半球的中心,頂端裝置一小方板,稱為璇璣板。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璇璣板

板可以南北向和東西向轉動。板的中央開一小孔,小孔的位置正好在半球的中心。

仰儀的內部球面上,縱橫交錯地刻劃出一些規則網格,是赤道地平座標網。用來量度天體的位置。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鍋口水槽

在仰儀的鍋口上刻有一圈水槽,用來注水校正鍋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設定;在水槽邊緣均勻地刻劃出24條線,以示方向。

那麼仰儀是如何使用呢?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觀測過程

守敬課堂|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仰儀

模擬日食觀測過程

轉動璇璣板,使它正對太陽。太陽光透過小孔在球面上成像,從座標網上立刻可以讀出太陽去極度數和時角,由此可知當地的真太陽時和季節。

仰儀是採用直接投影方法的觀測儀器,非常直觀、方便。例如,當太陽光透過中心小孔時,在仰儀的內部球面上就會投影出太陽的映像,觀測者便可以從網格中直接讀出太陽的位置。尤其在日全食時,它能測定日食發生的時刻,利用仰儀能清楚地觀看日食的全過程,連同每一個時刻、日食的方位角、食分多少和日面虧損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較準確地測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