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古代的皇室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職責是侍奉主人,這樣的人被叫做奴才。愛好宮廷劇的讀者可以看到,在皇宮裡的太監宮女都是自稱“奴才”的。但是,其實“奴才”這個詞是清朝盛行的,在除了清朝以外的宮廷劇裡是沒有的。在明朝以前,太監叫做“廠臣”,而大臣們一律自稱“臣”,沒有所謂奴才的這一稱謂。

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其實在原來的意思裡,奴才是罵人的詞語,可是到了清朝,傭人都覺得“奴才”是一種理所當然甚至是一個殊榮的詞語,所以他們都用“奴才”自稱。其實透過奴才和臣這兩種稱呼,也體現了當時社會階層十分的分明。現在看來,“奴才”是一種蔑稱,可是在清代,可不是誰想是“奴才”誰就能是的。只有滿族的大臣才可以稱自己是“奴才”,漢人臣子不管你官銜多高或者是功勞多大都是不允許這樣自稱的。簡單的說,滿人才有資格當自己是奴才,漢人是沒有這種資格的。

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這下大家就能看出來,原來在當時,“臣”是比“奴才”低等的,和我們現在所想完全不一樣。在當時人們眼中,有幸稱自己為奴才,就意味著和皇家更為親密,前途也會更加的光明,所以都以此為喜。滿族大臣在奏摺上都會加上“奴才”二字來親近皇上,但是漢人如若也這麼做,就會引得皇上的不滿和反感。

有一位漢軍鑲黃旗的臣子叫做高其位,他給雍正的一份奏摺中用了“奴才”這兩個字。在雍正看來,高其位只是漢人不配自稱為“奴才”,於是劃掉了“奴才”二字給他改為了“臣”。滿人看來,“奴才”是一種高貴的稱呼,做一個“臣子”才可恥。雖然雍正對於亂用稱呼一事也有不滿但是也只是給他批改成“臣”,並沒有再追究,但是到了乾隆時期這就有了規範制度,所有人不得亂用,違禁者就要遭到處置。

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當時是這麼規定的:滿族大臣再朝堂上必須自稱“臣”,私下與皇上討論事情的時候才可自稱“奴才”。漢軍也一樣,對私也可以自稱“奴才”。清初,包衣和上三旗見皇上的時候,以“奴才”自稱,其餘人只能在旗主面前自稱“奴才”。乾隆對此進行了規範,整個八旗都要向乾隆自稱“奴才”。

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曾經在乾隆時期發生過一起案子,負責此案的是一位漢人大臣和一位滿族大臣。寫奏摺漢臣為了省事,直接把名字寫在了滿臣的後面,看起來就是“奴才XX(滿)、XX(漢)”。乾隆看了很是憤怒,認為奴才二字被寒磣玷汙了,對他進行了重罰。然後修改規範:若滿漢兩位臣子同時奏請署名時,要共用“臣”。或許大家這時會想,乾隆非要糾正一個稱呼他不嫌麻煩麼?其實這就是滿人統治者十分在意的三六九等,所以一定要把人根據等級階層來劃分。

為何滿族自稱奴才,漢人稱臣,兩者之間有何種區別?

讓漢人稱“臣”滿人稱“奴”除了體現地位的尊貴以外,還是想告訴漢人,天下是滿人的。這就是為什麼紀曉嵐自稱“臣”而和珅自稱“奴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