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柱:從陽泉市礦山走出來的文藝編導

王文柱:從陽泉市礦山走出來的文藝編導

戴著一副黑框眼鏡,頭髮長至肩頭,身上既有煤礦工人的質樸,又有文藝人的浪漫特質。談起藝術,他一臉的興奮與痴迷。

“我是一個喜歡幽默的人。”這是王文柱在社交平臺上的自我介紹。也因為這個性格特徵,礦工出身的他努力將興趣發展成職業,成為我市文藝界小有名氣的編導。

王文柱是華陽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工,也是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和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被省總工會、省文化廳先後評為“山西省職工藝術骨幹”和“山西省職工藝術明星”,由他自編自導的小品《除夕之夜》獲得2010年全國煤礦曲藝小品原創作品銀獎、山西省第十五屆群星獎一等獎,並多次在華陽集團新春團拜會和陽泉春晚中擔任語言類節目編導。

這位從礦山走出來的文藝編導,戴著一副黑框眼鏡,頭髮長至肩頭,身上既有煤礦工人的質樸,又有文藝人的浪漫特質。談起藝術,他一臉的興奮與痴迷。

王文柱說,從小到大,他幾乎一直留著長髮。然而,習慣以長髮示人的他卻在一次影視劇的拍攝中,毫不猶豫地剃成了光頭。儘管在剃頭過程中一度難過到落淚,但他認為“為藝術獻身是值得的”。

今年60歲的王文柱打小就喜歡音樂和表演。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樂器,他就自己做了一把二胡跟著村裡文藝宣傳隊的人學習。前一天看過的電影和樣板戲,他第二天就能在人前模仿得惟妙惟肖,還愛拉著小夥伴們做角色扮演。

然而,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王文柱雖然非常喜歡文藝,卻並沒有想過要以此為生。或許是緣分使然,工作後他還是走上了藝術道路。

23歲時,王文柱透過招工進了華陽集團四礦成為一名下井工人。一年之後,他就憑藉二胡特長被調到了四礦文工團,每年在各個礦上巡迴演出。在參加工作的第6年,王文柱又進了新大地文工團,並一步步升至副團長,從事作詞、作曲、語言類節目編導及晚會導演工作。“那時候我是整個集團公司唯一一個專職導演。”回憶起過往,王文柱不無驕傲地說。

因為身在礦山,王文柱自然而然地將目光瞄準了他最熟悉的人和事。短短一年的下井經歷,也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深深的巷道、滿臉黝黑的礦工、隨處可見的安全標語……礦山的一切,都化為他創作的源泉。安全與奉獻,也成為他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

“礦山事故多是因為礦工安全意識淡薄造成的,只有增強礦工的安全意識才能從本質上抓好安全,避免悲劇。我希望能用歌曲和語言類節目提醒礦工注意安全。”王文柱說。

在人們的印象中,提起安全與奉獻,總是伴隨著悽苦和煽情。但王文柱的小品卻以喜劇為底色,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之餘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安全警示教育。

2010年,王文柱寫了一個小品,講述了一位礦長在除夕之夜因為一個微小的安全隱患把職工叫到單位加班,雙方在澡堂遇到,由於互不知道對方身份,一個有意引導,一個藉機吐槽,在二人的對話中道出安全大於一切的故事。

這個命名為《除夕之夜》的小品第一次登上舞臺,現場就爆發了熱烈的鼓掌聲和歡呼聲。後來,該小品過五關斬六將,在全國煤礦曲藝小品原創作品彙演中一舉獲得銀獎,還差點兒登上央視舞臺。

“無論創作的時候有多辛苦,我在聽到觀眾的笑聲和掌聲的時候,感覺一切的付出都值了。”王文柱說。

工作30多年,王文柱結合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將安全和礦工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融入到小品、三句半、歌曲等多種文藝形式之中,先後創作小品40多個、歌曲50餘首並出版《太陽石之歌》個人原創歌曲彙編一書。

後來,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昇華,拓展思維,開闊眼界,王文柱在工作之餘還積極參加影視劇拍攝,在電視劇《于成龍》《喬家大院》等多部影視劇中客串,塑造過20多個不同的藝術形象,雖然鏡頭不多,但每一個角色都可圈可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快要退休的王文柱依然沒有停止創作的腳步,他自學電子琴,喜歡追時下年輕人熱衷的搞笑綜藝節目,時不時在社交平臺上傳自拍自演的短影片,不放過任何一個創作靈感。王文柱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就會一直創作下去。

荊倩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