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本源,家的奧義

中國字多象形可直接會意,數千年流傳不絕,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造字時的古人智慧今人未必全部明白,有些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直覺”,今人理解與原意南轅北轍,也是有的。圍繞漢字的趣聞故事、談資雅趣那就多了去了。比如,常用字“家”。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屋簷下面為什麼是一頭豬?

“家”的本源,家的奧義

好在家字簡體字和繁體字一致,省卻不少需要引用解釋繁體字及偏旁部首的麻煩。屋裡頭有一頭豬,家裡不應該住的是“人”嗎?為什麼我們稱之“家”?首先可以明確一點,豕(拼音:shǐ),的確就是指豬,這個字的起源與中國人的血脈里根深蒂固的祖宗崇拜和家族意識緊密相關。家字,寶蓋頭代表家是一座建築,有圍牆有屋簷有屋頂。豕,放在屋子裡(家裡)。這裡的豕,不是把家當豬圈養豬,實際上是祭品。所以,家的本源是一個小家(現在常見,很長曆史中,古人都是以家族為基本生活單位)、一大家子、一個家族祭拜祖先、召開會議的場所,最初的“家”更像“廟”的功能作用。

主要因為祭祀活動能夠將家人、家族聚攏起來,並以精神與血脈形成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具有共同利益繫結的聚合體,稱之為家,彼此間可以互稱家人。本源,並非家裡變豬圈,而是祭祀、開會場合。家的本意,可以稱之為家廟,最大的家莫非天子之家,謂之“太廟”。太廟就是皇帝祭拜自己家祖先的家廟,享太廟是標準的國家儀式,很隆重、很正式,嚴格按照程式一步一步操作才行,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享太廟的其中一環,就是上太宰,即三牲祭品,牛羊豬。祭拜完畢,按照等級分食三牲,即“享”太廟。由此可見,中國人從遠古就有固定場所,祭拜祖先,分食祭品的文化,小家與天子之家亦然,所有諸如此類禮法自西周始都被國家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所以,家字的本源就是家廟,既不是以豬圈為家,更不是人豬共室。家作為公共建築,這是稱之為一家人的共同精神圖騰所在地,共同祭祀,共同開會的公共空間、場所。豬圈,通常是在室外,不論用什麼材料都是圍成一個豬不易逃出的“圈”狀建築,如果真是壘牆建築屋頂給豬居住,條件過於好不說,這成本也太高了吧?如此一來,還要考慮增加加窗戶,給予豬採光權。屋裡養豬,糞便不如豬圈裡面好清洗啊!

可見,在家字剛剛出現的遠古年代普通民眾祭拜祖先殺一隻豬作為貢品是非常普遍的方式。今天,在家族祠堂祭拜祖先儀式上經常能看到擺上牛羊豬三牲,或者牛頭羊頭和豬頭三個頭的祭品。用三牲這水平已經與皇家平起平坐了,盡其所能,給祖先最好的貢品,也是對於祖先崇敬心理的外在表達,誰人不想獲得來自祖先的蔭庇呢!

“家”的本源,家的奧義

家這個字裡面之所以有個豕,也說明中國人馴化野豬進行飼養的歷史源遠流長,也能說明為什麼中華料理中豬肉作為食材成為主流,而不似歐美人以牛肉為主要食材,阿拉伯人以羊肉為主要食材,都有歷史淵源的。

紫禁城中乾清宮是皇帝的自己的正式宮殿,因為“乾”指的是天,代表“天子”;坤寧宮則是皇后的正式宮殿,因為“坤”指的是地,母儀天下,大地乃萬物之母,代表“皇后”。皇天后土,所以稱“皇后”。清代則改了坤寧宮的居住用途而作為薩滿祭祀之所。據說,每日清晨都由薩滿在坤寧宮內宰殺肥豬作為貢品敬獻給祖先,然後舞蹈祭祀祖先,最後,在薩滿的主持下分割豬牲送給皇帝家人、王公大臣享用。薩滿教作為一種形式原始宗教,非常古老,滿洲人保留了用豬牲祭祀祖先的傳統,也從一個側面例證、還原了家字源於家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和儀式,下面這一隻豬正是祭祀時用到的貢品。

由於從創字至今歷經久遠,中間難免嬗變或多次嬗變。離我們最近的古代社會即清朝出了一本重要字典《康熙字典》,在其中的“【寅集上】【宀字部】家”引用的:

【說文】從宀,豭省聲。周伯溫曰:豕居之圈曰家,故從宀從豕。後人借為室家之家。

《說文》成書於東漢年間。可見,當時已經對家字裡面為何有豕無人感到迷惑不解了!已經不能說清楚字的本意及來源。其中說“後人借為室家之家。”一句,只是推測的說法。在《說文》中還有一種解釋,“【說文】家居也。”

《康熙字典》引用《說文》對於家字的另一種解釋頗有些道理:

按《六書故》作①,人所合也。從,三人聚宀下,①之義也。乑古族字,乑譌為豕,《說文》謂從豭省,無義。①字從宀從,或從宀從乑。乑字從亻從人人,與形近。又。

《玉篇》丘林切。《說文》讀若欽崟,眾立也。又《廣韻》魚金切《集韻》魚音切,音吟。義同。

乑 (yín),指眾立的樣子。筆畫形狀鬥魚豕字接近,容易混淆,故《六書故》認為“乑譌為豕”,是有些道理的。宀下面生活著“眾人”,就是一家人的意思,也說得通。以訛傳訛,乑被豕取代,家字就這樣固定下來了。此種說法,倒是可以自圓其說。

順著上面的思路順便說一個漢字有趣的小知識。寶蓋頭宀做偏旁的建築,因為有這一點,同為“陽宅”,如“家,室、宅”;禿寶蓋冖做偏旁的建築,都為“陰宅”,如“冢”。

關注 評論 點贊 轉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