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說說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的一天,太子派人假冒使者向百官宣佈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當時江充另一助手蘇文逃到漢武帝處控訴太子,漢武帝便派使者召太子回來對質。然而,使者是個膽小鬼,不敢到太子那裡去,假報漢武帝說太子已經謀反了。漢武帝很生氣,派丞相劉屈髦帶兵去捉拿太子。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太子糾集了數萬人,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當時長安民眾以為太子謀反,所以大多數人不支援他,太子勢孤力弱而最終兵敗,只好逃出了長安,逃到湖縣一戶貧窮的百姓家躲藏起來。

為了維持生計,太子便想給當地有一位富有的故人聯絡,結果被人發現他的遺蹟,官府派兵前來圍捕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自殺了。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只有一位孫子劉詢生還。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整個事件,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不支援不參與也不妄評,只是冷眼旁觀,因此,沒有任何牽連瓜葛可言。但他的好朋友任安卻捲入其中了。

在巫蠱之禍中,戾太子在危險時刻,派人持節要擔任護北軍使者的任安發兵助戰,結果任安受了節,卻不肯發兵。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事件平息後,漢武帝賞賜了圍捕太子的人,嚴懲了幫太子助戰的人。對於任安,漢武帝原本認為他沒有發兵相助太子,沒有怪罪於他。但後漢武帝瞭解了整個事情的真相後,知道太子劉據原本並沒有造反之心,便把江充家的族人也滅了,處死了蘇文,並且在湖縣建“思子宮”,以表示深憐太子的冤屈。

同時,他對任安有了新的看法,認為任安接受了太子的使節,卻不發兵,分明是首鼠兩端的行為,準備看誰勝就依附誰,是不忠不誠的,於是,便判處了他腰斬的死刑。

就這樣,自認為無功無過的任安意外獲刑。眼看再過兩個月就要行刑了,他情急之下,給好友司馬遷寫了一封信,希望在漢武帝身邊當差的中書令司馬遷能想方設法來解救他。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司馬遷接到書信後,心情很沉重,的確,他自己已經品嚐過這種冤屈的痛苦,此時自然為好朋友突然遭受到的冤屈而難過,他當然很想幫助他。同時,他也洞若觀火的察覺到漢武帝這次是一心想為太子報仇,任安正好撞在槍口上,他就是替罪羔羊,平反的可能幾乎為零。他太瞭解喜怒無常的漢武帝了,他已經因李陵的事情“死”過一回了,這次面對這種政治風暴,他又怎麼能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呢?

拒絕,是司馬遷此時唯一能做的事。

很多年以前,《一封家書》感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這首以信的形式的歌曲道出了人與人之間親情的溫暖和感懷,引起了共鳴。不知道你聽沒聽過這首歌。

對於司馬遷來說,如果當時有《一封家書》這首歌,想念他當時肯定是沒有空閒來聽歌曲的,他當時的願望說出來你可能不會想信,很簡單,只要好好地活著就行,原因是他筆下的《史記》還沒有完成,正處在最後的收尾階段,不能再因為一個人或是一件事而功虧一簣,遺憾終生。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於是,這年十一月,司馬遷回了一封信給任安,這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宏偉。這篇文章對後世瞭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有著重要價值。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總而言之,司馬遷在加信中以“委婉”的方式告訴任安:如果我替你說情,我很可能會因此而處死,雖然,我可以為老朋友而死,但《史記》卻不可以為你而死。

這封信送出去之的不久,任安就被腰斬了。

司馬遷只因一封《報任安書》,好友被腰斬,卻為何能名垂青史

為此,司馬遷傷心流淚了數日,當然,他在悲痛過後,感嘆之餘,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憑著頑強的毅力,日以繼夜的繼續創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史記》在他的努力終於全部完成了,他也因此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