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雖然不是創辦私學第一人,可對教育事業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朱子語類”對孔子有著很高的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更是誨人不倦。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提到三十而立,很多人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成家立業。意思為人三十歲時,應該已經組建家庭,事業上也應有所成就。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的話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甚至被看成沒有能力!實際上孔子講的“三十而立”不是這個意思!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四書

“立”的真正含義就在四書之一的論語中,四書分別是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請注意這個排序不是隨意的,而是程朱理學所排。這一排序與當代出版的《四書章句集註》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有所不同。可能是出版時考慮中庸篇幅較短,為了方便刊印做出的改動。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四書章句集註》開篇明確提出,

子程子曰:

“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

。此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夫子程頤說,大學一書是孔子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學典籍,是初學者修德的入門書籍,今天還能知道古人先後學習順序,全仰仗此書,而論語是學習大學後進一步鑽研的書,然後是孟子。最後是中庸。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篇。全文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階段性總結,意思是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懂得道理明辨是非,有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四十歲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處境不再困惑,有很深的理解,五十歲明白萬物執行自有它的規律,自己可以泰然處之,能聽進去不同見解,豁達從容,七十歲時做事情遵從自己內心,不越過規矩。可以看出,成家立業與三十而立並沒有直接關係。

筆者以為,孔子德行修養已經到很高境地,因此順從內心作出的決斷不會越過規矩。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與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應該是相同的,因為他們的心都很澄明。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

前面說過,原文是孔子針對自己人生的階段性總結,後人以此作為為人處世的參考沒問題,但不能照搬照抄。孔子在論語中對“立”作出過解釋,

論語泰伯篇“立於禮”

論語堯曰篇

“不知禮,無以立也”

。二者的關係為,立在禮的基礎上,不能掌握禮,立則失去根基,就談不上立了,“立”指的是禮法。此外,還有2點原因也不能忽視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參考)

首先大環境

孔子周遊列國主要目的是推廣儒家德政主張,為政篇給出實行的道理和方法,其核心之處在於以德治理天下。孔子以身作則,努力合乎德的標準,所以後人把孔子此番言論放在為政之中,希望君主治理國家先從自身修德開始,身修才能家齊,家齊國方可治,國治則天下自平,由小及大,由淺至深,最終達到理想狀態。

其次整體性

要想解決事情,必須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才不會有失公允。若單以三十而立解釋現狀顯然是不客觀的,是斷章取義的。所以需要結合整篇文章來看,只有立體的懂,才能接近本來的意思。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三十而立是指三十歲時為人處事已經合乎禮法,對人生有正確價值取向,對將來有明確打算,對責任勇於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