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蹴球是古代的冰壺嗎?

冰蹴球有著很古老的歷史,它本來是清乾隆年間出自宮廷的一種遊戲,叫做“踢蓋火”,“蓋火”是古代蓋在爐口壓火的鐵器,圓形,中間凸,頂端有孔。可見,這裡的“球”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足球籃球一樣的東西,更像是現在的體育運動——冰壺。

“小孩小孩跟我玩兒,踢球打尜兒溜二閘兒。”這句老北京童謠裡說的“踢球”,指的是一項老北京特有的運動——踢石球。而在數九寒天,這項運動又轉移到了冰面上,踢法相同,叫做“冰蹴球”。

清代皇家每年要進行冰嬉表演,老百姓則在什剎海的冰上踢冰核兒取樂。當時孩子們穿的布底棉鞋站在冰上不易打滑,把鑿冰時散落在冰上的冰塊當球踢,規則與踢石球一樣,用腳踹球,以球擊球得分。

“冰蹴球”在北京地區已有300多年曆史,清康熙年間曾有一位名叫李聲振的詩人在《百戲竹枝詞》中記載了當年盛況:“蹋鞠場上浪蕩爭,一時捷足趁堅冰,鐵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作者在註釋中說:“蹋鞠,俗名踢球,置二鐵丸,更相踏墩,以能互擊為勝,無賴戲也。”根據此記載,冰蹴球在北京的歷史已經300多年了。

那麼是誰將這項體育運動推廣開來的呢?據說這與一位格格有關。乾隆皇帝有位九格格,長得很漂亮,又聰明伶俐。乾隆老來得女,對她十分寵愛。九格格一生下來右手就呈半握拳狀,一直伸不開,大家稱她為“佛手公主”。當她看到宮中姐妹興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卻因是“佛手”而無法參與時,心中悶悶不樂。乾隆命內務府大臣海望想辦法讓九格格開心起來。海望到民間察訪,發現“踢石球”運動用腳不用手,正適合九格格玩耍,便報知乾隆。得到乾隆恩准後,宮內太監就陪著九格格踢石球玩了。九格格後來嫁給權臣兆惠的兒子格蘭泰,家住什剎海畔大翔鳳衚衕,於是把踢石球的遊戲帶到了什剎海。

直到清朝末年,醇親王府還保留著這一娛樂活動,王府太監們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兒。早年間什剎海冬天打冰會剩下很多碎冰塊兒,孩子們就撿來踢著玩,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懷柔的喇叭溝門、順義、盧溝橋地區的農民中間,還流行著踢冰核兒。不過,遺憾的是,後來這一運動在京城漸漸消失了。

為迎接 2022 年北京冬奧會,民俗專家趙書在兼具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蹴球運動的基礎上,借鑑古老的冰上體育遊戲“蹋鞠”,將競賽場地改為冰面,競賽用球改為上球面下平底的銅鈸形,定名為“冰蹴球”。

隨著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冰蹴球專案進行挖掘、整理,再加上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民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援,冰蹴球專案開始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18年8月和2019年年初,冰蹴球作為比賽專案登上第十屆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北京市第一屆冬季運動會。現在這一傳承300年的體育運動正逐漸回到世人的視線,成為北京市民冬季一大娛樂物件,古老的體育競技重新煥發了生機。

本版文/本報記者 陳品 供圖/小小

【來源:青瞳視角】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