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建國、盛世、中興、滅亡,這是古代封建王朝無法擺脫之宿命,從秦漢到明清無不是如此。一個王朝之衰亡,總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如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安史之亂等,這是從宏觀角度去分析考察,強調重大事件對歷史發展之影響。當然,一個王朝之興衰,還可以從微觀角度去考察,如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強調1587年所發生的一些不為人所關注之歷史,並將其視為明朝滅亡之最初開始。明亡清興,大清入關之後,也曾迎來了“康乾盛世”,養活了農業時代4億規模之人口,相當了不起。然而,“康乾盛世”總會過去,清朝滅亡依然不可避免。那麼,如果從微觀角度考察,清朝衰亡之分水嶺具體又是哪一年呢?就筆者而言,應該是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卻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01.童容海、朱衣點等率20萬大軍“萬里回朝”,翼王敗局已定,西南無憂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發動起義,一度將大清王朝打得半死,可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讓清朝有了喘息之機會。1857年5月,翼王石達開外出單幹,目標是在四川、陝西、甘肅一帶建立根據地,盤踞西南、西北,而後再出師潼關,與大清決戰中原,一舉攻入北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翼王石達開若是盤踞西南、西北,再與佔據東南的太平天國大本營遙相呼應,在戰略上就取得了對大清之絕對優勢。此時,湘軍屯駐湖北、湖北,將受到兩面夾擊,成為太平軍的“三明治”,自保尚且不足,攻入南京只能是一廂情願了。試問,石達開從西南、西北出兵東征,陳玉成、李秀成從東南出兵北伐,大清還有救嗎?幸運的是,1860年6月,童容海、朱衣點、彭大順、汪海洋、譚體元等六十位將士率20餘萬大軍北上天京,宣佈脫離石達開,繼續效忠天王。如此,石達開成了孤家寡人,敗局已定,大清西南、西北無憂了。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02.和春版“江南大營”崩潰,曾國藩開始主持東南大局,為清廷注入新鮮血液

1860年4月,陳玉成、李秀成等集中20餘萬大軍猛攻和春版“江南大營”,而後東征江蘇、浙江,佔據大清東南財稅重地。此次戰鬥,和春、張國樑等被咸豐譽為“江南長城”的悍將悉數斃命,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被殺2萬餘人,朝廷再也無正規軍可用。八旗、綠營崩潰,這對咸豐皇帝而言並非好事,卻也不是特別壞之事,因為沒了八旗、綠營,他還有湘軍可用。曾國藩興辦湘軍之初,咸豐並不打算重用他,而是讓其充當炮灰,在上游與太平軍廝殺,攻克南京之重任則留給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此時,和春、張國樑已經斃命,“江南大營”不復存在,咸豐只能將東南軍政事務交由曾國藩及其同僚打理,湘系勢力由此得以強勢崛起,為大清帝國注入新鮮血液,並續命50餘年。就此而言,咸豐應該感謝陳玉成、李秀成摧毀“江南大營”,讓江南清軍得以重組。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03.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撲滅各路起義軍,主導洋務運動,中興了大清王朝

1860年4月,“江南大營”被摧毀後,咸豐再也無正規軍可用,只能將消滅太平天國之重任交給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及其“私人武裝”了。歷史證明,這些漢族地主及其“私人武裝”相當給力,一旦獲得朝廷認可,在利益之刺激下,他們爆發出驚人之戰鬥力,為大清馳騁疆場。1861年9月,湘軍拿下安慶,將陳玉成趕入絕境;1862年11月,湘軍2萬暴打太平軍40萬,完成對天京合圍;1864年7月,攻入天京,滅亡太平天國;1866年2月,嘉應州一戰,湘軍基本殲滅太平軍南方餘部;1868年夏,湘軍、淮軍合力在揚州擊敗賴文光領導之“太捻聯軍”,打斷太平天國復興之最後希望。接著,湘軍、淮軍四處出擊,橫縱大江南北,繼續撲滅各路起義軍,成為大清軍事上之支柱。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撲殺各路起義軍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便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在經濟、科技、教育、外交等領域進行近代化改革,希望以此達到“自強”與“求富”之目標。隨著洋務運動開展,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金陵製造局、西安製造局、蘭州製造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開平煤礦等近代化軍用、民用企業紛紛崛起,開啟了大清工業化時代。組建北洋、南洋、福建等三支海軍,促進了大清軍事近代化;創辦同文館、廣方言館等新式學堂,培養現代化人才,同時派遣留學生,開啟了教育近代化之先河;設立總理衙門,派遣駐外公使,在外交上逐步與國際接軌。如此一來,大清慢慢進入了近代化,綜合國力有所提高,在反擊阿古柏入侵、抗擊法蘭西等作戰中取得不少勝利。大清由此迎來一個短暫的“同光中興”時期,延續了壽命。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04.漢族地方勢力坐大,改變晚清軍政格局,關鍵時刻給大清致命一擊,結束了帝制時代

漢族地主勢力崛起,為大清王朝注入了新鮮血液之同時,也在一步步將大清推向滅亡,送進歷史墳墓。湘軍、淮軍不是國家正規軍,而是“私人武裝”,這是割據勢力產生之土壤,是威脅中央集權之潛在力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了強化手中權力,不但維持一支裝備精良的“私人武裝”,還將慾望之手伸向朝廷正規軍綠營,將其納入自己集團,公開挑戰朝廷權威。曾國藩言:“綠營營務久經廢弛,欠餉累累,將士衣食無資,飢寒交迫,怨聲載道,已是無可救藥。”(《曾國藩全集》)李鴻章言:“盱衡當時兵將,靖內患有餘,御外辱則不足。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務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可危實甚。”“厚給糧餉,廢棄弓箭,專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為整,選用能將,勤操苦練,然後綠營可恃。”(《李文忠公全集》)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漢族地方勢力染指朝廷正規軍——綠營,甚至想吞併之,清朝雖然不滿,卻也無可奈何,畢竟大清想要活命,還得看他們臉色。漢族地方勢力坐大,中央集權衰落,這對朝廷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這意味滅亡之開始。王愷運:“觀其將富兵橫,與今時無異,恐中原復有五季之勢,為之嘆息。餘去年過湘鄉城,如行芒刺中,知亂不久矣。”道出了地方勢力坐大之危害,中國有可能再次陷入五代十國之混戰局面。事實的確如此,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湘軍與淮軍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彼此不聯手,最終被列強各個擊破。八國聯軍侵華時,這些地方實力派乾脆拒絕勤王,玩起了“東南互保”。康有為言:“庚子之禍,徵兵勤王,而觀望不前,多寡不一。微論當八國之強敵,而此十八小國之援師,素無統馭,勇怯不一,槍械異式,何以為哉乎?”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地方勢力直接宣佈獨立,脫離大清,並支援袁世凱逼宮,清末帝溥儀只能宣佈和平遜位,體面結束大清統治。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綜上所述,1860年是大清國運轉折之一年,石達開與太平天國敗亡已定,湘系、淮系等漢族軍政集團強勢崛起,為大清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這些漢族軍政集團之努力下,大清搞定了國內各路起義軍,還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化歷程,迎來了“同光中興”時代,延長了國祚。但是,漢族軍政集權又是威脅中央集權之潛在力量,且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他們不可能真正讓大清走向富強;在利益之刺激下,地方勢力在關鍵時刻拋棄了大清,結束了帝制時代。就此而言,1860年是大清中興之開始,卻又是敗亡之開端。各位說呢?

參考文獻:《湘軍志》、《湘軍記》、《曾國藩全集》、《李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