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相信大家對這兩句話都不陌生,但它的出處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這是《太上感應篇》一文的開篇。“太上”是太上老君的尊稱,是道教中至尊的稱謂。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太上老君畫像

太上老君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啦,這或許是因小說《西遊記》原因吧。那麼這個原本屬於道教中的人物是小說描述的那樣嗎?《太上感應篇》對如今的現實社會還有意義嗎?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太上老君和《太上感應篇》。

太上老君在《西遊記》中的法力表現似乎有些很憋屈,和如來佛祖比那就差的更遠啦。其實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啦,瞭解一些宗教方面知識的人都知道,佛祖是佛教的,而老君是道教,這是作者吳承恩尊佛抑道有意為之啦,再者小說《西遊記》原本描寫的就是取經的故事,總不能讓其他教中神仙的法力高過佛教的吧。

其實太上老君是道教中的宇宙至尊之神,被尊為道教始祖,也就是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道教中對太上老君的描述是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影視劇照

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可見老君的法力比小說中那是要高出不知多少倍啦,當然老君的這些法力和我們這些凡人是沒什麼關係的,但他的《太上感應篇》應該說還是比較接地氣的。我們節選幾句: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太上感應篇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感應的意思是,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從以上的節選內容中可以看出,此篇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提倡,讓我們世人自省。

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錢權至上的社會風氣影響下,我們已經見慣了太多的惡行,太多的人胸中懷有戾氣,因為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人都變得麻木了。由此,如果人人心中懷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人都能力除身上的種種惡念,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勢必會逐漸趨於和諧。若我們每個人都秉持這樣的善念,我想,社會的和諧將會是必然的。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佛教五戒

應該說太上感應篇中所提出的善惡報應的承負觀念是道教道德執行的具體表現。雖然與佛教因果報應有些相似,但又與佛教和儒家所宣揚的善念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儒家講忠恕,仁義禮智信,釋家講慈悲,殺盜淫妄酒,而道家講的是感應,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道和德的相輔相承。

道和德是中華五千年以來的文化源泉,儒家所講的“仁義”等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從道德的支流發展而來的。如今我們一提到中國文化就會講“孔孟之道”,應該說這是個比較小的範疇了。其實可以說諸子百家一切文化統統都在“道”中,“道”的精神是滲透在每一家學術裡面的。

《太上感應篇》開篇便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十六字為首、為綱,以二十六條善行,一百七十條惡行為目,作為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以”夫心起於膳,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為全篇結束。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太極道圖

以此綱舉目張,宣揚道教所特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命在我,不在天地”的修行準則,如果有願做個好人,天天做好事,自己心情愉悅,身心性都會健康,再差的命,三年之內也會有自己命裡之外的好事降臨。假如你天天勾心鬥角,想著算計別人,禍害他人,再好的命,也難免很快就會禍患降臨,甚至還要殃及子孫。

文中的“善行”概括地說就是一切符合天地萬物的自然的行為,即遵循自然規律,又遵守社會規律的事,而“惡行”,也就是一切違反天地萬物自然的行為,既違背自然規律又違背社會規律的事,勸告人們只有廣行善事、多行善功,積功累德就會出現“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心想事成”的奇蹟。

從“太上感應篇”不難看出,道教是很難用出世入世來界定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正統的道士是不出不入,亦出亦入,他始終站在中間。當處於盛世之時,他們與民,與天地萬物同樂。而當社會出現問題的時候,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又大多是道教人物,以治亂為己任,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類似的事件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但從更長時間的跨度來說,正統道士的修道更多的是為了維持個體小我的天地自然和社會之間的平衡,以求天地萬物正常的和諧發展,這或許也是道教所宣揚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種詮釋吧。

善念|“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道教三清畫像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再簡單的就把道教說成是裝神弄鬼的迷信活動了。《太上感應篇》對人間善業的興起、發展、普及自當有其一定功業,對於和諧社會的建立有其現實的意義。

太上老君

軒轅

太上老君法無邊,

八十一化感應篇。

世人若是多行道,

人間和諧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