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續上篇《宗教文化的力量(二)》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我們在前面論述過,人類神話是遠古時代的歷史,是那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時代的口頭相傳的歷史,盤古,伏羲氏,女媧都是人,而不是神。而西方人的摩西,耶穌都是人,而不是神。中國的《山海經》不是神話,是而是遠古時代的世界地圖,是遠古時代的歷史。中國的河洛書,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早的文化源頭,中國的《易經》是伏羲皇時代到夏商周時代最重要的社會百科全書。而對於西方歷史,猶太教的《舊約。聖經》是猶太人的民族歷史,基督教的《新約。聖經》是一部基督宗教發展血淚史。

在上一章,我們也論述到,宗教文化與神話無關,它不過是教科書上的自然哲學轉換成普羅大眾化的民間哲學。上帝的這個人類唯一真神,它是大自然力量的化身,是一種思想的化身,是某種至高上的權力化身,但上帝這個概念,與猶太民族的文化基因有關,與猶太民族的叢林法則思想有關,它象徵了金字塔分層思想的最頂層。在中國也有類似“上天”、“上神”、“道”的說法,但中國的“上天”其實是一個方位名詞,上代表位置,天代表天空;上神,也是代表伏羲氏,女禍,炎黃帝等中國人文始祖。道,代表的是一種大自然運動變化規律。所以,在中國人的思維裡,從來沒有最高權力或力量的事物或人。這就好比中國象棋一樣的意思,從來不存在至高無上的一枚棋子,兵車馬將帥士仕象等這些棋子之間,較量的就是一種博弈智力。中國麻將也是一樣的博弈智力,滲透了天時(遊戲規則),地利(隨機牌式),人和(合作關係)這三種關係。五子黑白棋,一看這名字就知道一定發源於中國。而民間紙牌,雖然也有人是從中國古代的葉子戲演化而來,但從其牌式和玩法上,紙牌更像是來自於西方國家,正因為紙牌多種玩法裡,存在最大和最小牌子之分,金字塔思想滲透其中。從古羅馬和古希臘的賽馬、田徑、馬戲、角鬥、摔跤、拳擊等等這些體育比賽,就已經看出它們的文化基因——叢林法則思想。所以,不同的文化基因,決定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一切,從社會生產力,政治,民間風俗,哲學,宗教,科學到語言,它都是依附著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基因。而在中國民間,大家的日常活動,都是各種民間藝術,如刺繡,雕塑,畫畫,象棋,唱戲聽書,吟詩,鬥鳥,鬥茶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這個民族的文化屬性,是如此具有人文情懷,是如此地溫和派。就是一種濃濃的”天地人“和諧文化元素。中國人發明鞭炮,是用在人文風俗上,被賦予辟邪驅鬼的吉利寓意,中國人發明炸藥,是用在社會生產力上,用來炸山開闢家園:而西方人發明炸藥,發明高科技軍事武器,是用來侵略與威脅其他國家地區的人民,用來作為管控奴隸的暴力工具。所以,我們不難明白,為什麼工業革命從西方崛起。西方工業革命的崛起內驅力,正是源於西方人的文化基因:叢林法則思想。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我們前面討論過,人身上的一切,生理屬性和思想意識方面,都必須依附於自然屬性上。為什麼古希臘人古羅馬人的文化基因始終沒有脫離過從林法則思想,乃至他們的文明傳遍西亞,非洲和歐洲之後,叢林法則思想始終無法被擺脫過。

人類身上的一切,來自於大自然,包括思想,知識和科學。所以,叢林法則思想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國人的天地人思想也來自於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麼,我們來聊聊什麼是大自然?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又是什麼?關於自然,百度百科名詞:自然,廣義而是指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質世界及物質宇宙。“自然”指自然界的現象,以及普遍意義上的生命。人造物體及人類的相互作用並不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體”,自然通常與超自然分別開來,和的概述被通常認為是一切事物的總和。

從定義上,自然確實是一個很廣泛的,物質性的宇宙世界,它與人類活動和相關社會關係區別開來,並且它也與超自然現象區分開來。從人類現有的定義上,我們發現其前後的邏輯關係很混亂。首先,人造物體的動機和材質來自於哪裡?動機一定是人類的社會生存需求,而材質一定是來自於地球資源。所以,人造物體與大自然之間,終究還是存在間接關係,也是必須依附於自然屬性而存在。我們又來說說超自然現象,從字面定義上,超自然即是,超越自然科學常規和可知性範圍的一種極端現象,超越了當代自然科學知識的極限而被認為不可能產生或無法解釋的現象。所以,超自然是從科學上為界限的一種超科學自然現象,說到底,超自然還是來自於自然現象,只不過沒在科學定義範疇內而已。所以,關於超自然,我們正確的解釋應該是,用現有科學知識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叫為超自然現象。對於大自然而言,人類的思想和知識,永遠無法超越廣義上的自然世界。在這個自然世界裡,人類始終是渺小的,並且必須依賴大自然的力量而生存著。社會關係來自於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又必須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人類社會關係又怎麼可以與大自然脫離關係呢?

所以,在大自然的語義解釋上,我們不應把社會關係和一些超自然現象,與大自然脫離開關係。人類一切的知識,思想和科學,最後的文化源頭一定是來自於大自然。人類智庫的形成,來自於人類長期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模仿,並應用於實踐社會生產力上,又經過不斷總結-創新的過程,最後形成更高一級的社會文明。但無論如何,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無法也大自然脫離關係。人類可以不理解大自然,卻一定無法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在知識思想和科學上,也一定是無法超越自然規律或是宇宙法則。

所以,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子母的從屬關係。大自然力量為母系,人類社會為子,而人類社會其實又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母系,而一切的社會關係又都與大自然存在著許多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於是,人類社會和大自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無限的,且一直運動變化著的迴圈關係。為著方便理解,我們就把這種無限的迴圈關係,比喻成生物鏈關係。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我們討論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討論社會關係。什麼是社會關係?百度百科詞條:社會關係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係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

那麼,社會關係所包含了三個因素:人,物質,精神。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的總關係,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關係。用我們前面討論到的哲學觀來表達,社會關係就是一個社會人文哲學命題,解決好人,物質和精神三方面關係的哲學問題。人,是高階生命形態,包含了物質和精神的肉體生命。物質來自於哪裡?當然是來自於地球資源,也就是來自於大自然,精神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人類,來自於一切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所以,除人類以外,我們可以理解像貓,狗,熊貓等一些動物身上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而人類的思想,情感,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動又來自於哪裡?從文化溯源上,還是來自於大自然。所以,社會關係所呈現的人與人之間,家族之間,人與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總結一句話,社會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哲學。而社會關係,在哲學內容上,就是道德,倫理,法律,政治。討論到這裡,我們先來仔細談談中國古哲學—孔孟儒家思想。因為孔孟儒學恰好討論的就是這些內容。

我們先了解一些中國儒家經典著作:《易經》、《禮記》、《論語》、《詩經》、《孝經》、《孟子》、《春秋。左傳》。在前面,我們簡單地中國古哲學概括為天地人思想,把中國以外的西方哲學概括為叢林法則思想。所以,我們現在來看看中國儒家思想到底是不是天地人思想。

關於《易經》的哲學思想,在前面聊到很多,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也就是天地人思想。關於《禮記》,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集中在政治,律法、歷史、社會人文、心理等這些方面。用西方哲學觀來表達,《禮記》其實就是一部社會人文關係哲學。用中國哲學語言來表達,那就天地人三道之中的”人道“。是的,人道所表達的正是社會關係哲學,闡述政治,法律,道德,歷史,社會人文風俗,心理,情感等等一切重要的社會關係內容。在中國古哲學思想裡,天地人,三位一體思想,人類的生存必須信賴大自然這個本體,也就是天地。所以,人道的存在,必須依附於天道地道之中。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在這裡,我們摘錄並解讀一下《禮記》中的《王制》篇的全文:

一: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白話義:總共)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從這一段話裡,我們現代人的慣性思維,馬上就從其中的”上、下、上、中、下“詞語裡,讀出君王諸侯等級思想來。事實上,這些詞語僅僅代表和方位形容詞一樣的釋義,上、中、下這些詞語對應的釋義應該是,自然、天地、空間裡的方位或是位置形容詞。

我們說人類一切知識和思想的源頭是自然,是天地思想。所以,當天地思想應用於社會人文關係時,應用到君王諸侯思想裡,自然就出現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這些職位類別名稱,它們就跟早上,中午,晚上這些時間形容詞一樣,僅僅是職位名稱,而非事實意義上君王諸侯等級封建思想。所以,我們後人不應該把摻雜了天地思想的空間方位名詞,以人類主觀意識理解為君王諸侯等級思想。畢竟在最早期的人類社會思想裡,天地人思想是一個整體,並不是分裂式思想。什麼左右,上下,天地,黑白等這些詞語,其實就是形容自然關係,並具有辯證關係的方位,空間形容詞,它們與等級思想沒有任何關係。

二: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屬於諸侯,曰附庸(對應語境指諸侯國的附屬小國)。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這段話裡,有“千里、百里,七十里、五十里”這些詞語,用現代人思想,自然也會理解為封建等級思想。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天地人思想來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就是天子諸侯的政治管理區域劃分,它所對應的是身份和責任範圍,其中分兩部分,一是天子的政治權力集團,二是諸侯的政治權力集團,其中,諸侯的政治權力附屬於天子的最高政治權力。這裡表達的是君王諸侯政治體制,以佔有社會生產資料多少為劃分標準。天子的社會身份和責任是管理一個國家,其轄下的集團,在人口供養和社會責任上,所對應一千公里的土地資源。公侯的社會身份輔助天子管理國家大事,所以,他的人口供養和社會責任,對應一百公里的土地資源。依次類推,無論是天子,還是公侯,伯,子男,他們所佔的社會生產資料,都會與他們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責任互相對應。我們應該把這種社會生產資料分配製度理解為一種社會政治體制,這種政治制度,它不是建立在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上,而是一種與社會身份和責任相對應的社會資源分配製。

三: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足以待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君十卿。次國之卿三大夫,君十卿。小國之卿倍大夫,君十卿。

這段話表達的農田分配製度,其中分上農夫,下農夫這兩種分配方式,而這種農田分配製,不是以社會身份和權力為標準,而是以人口供養為分配標準,上農夫供養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下農夫供養五人。也就是說,社會農田分配製是以人口供養需求為標準,而不是以職位,權力為標準。所以,這樣的以人口供養需求的農田分配,它不是建立在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上,而是根據社會人口需求為標準的糧食資源分配製度。與上農夫和下農夫的農田分配製相似的是,諸侯這個政治集團旗下的下大夫,下士,中士,上士的俸分配,即是現代詞語的工薪制:下大夫倍上士,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中士比下士多一倍,呈逐次倍數遞減的工薪分配製度。上大夫(卿)的工薪制:卿四大夫,君十卿。次國之卿三大夫,君十卿。小國之卿倍大夫,君十卿。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四: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在。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

這段話表達的是,天下分為九州,一州方圓千里內,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一百二十,加起來總共一州二百一十國。這樣的州,共八個。這是領域分配製度,是有一定規律的,天下九州,天子封土以外,另設八州,每個州又分封大大小小的國家,一百公里三十個,七十公里六十個,五十公里一百二十個。越大的國家,數量越少,越小的國家,數量越多。

五: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盼(賞封),其餘以士,以為間田。

六: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輔佐天子的一種稱謂),諸侯之附庸不與。

七: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

八:千里之內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

九: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採,曰流。

十: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從上面這幾段話,我們看到了一種有規律的政治秩序,從國家地域分封,天子,官員,平民,一套自上而下的,非常規範的管理秩序。在這種社會政治秩序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建立在實際人口和社會需求的制度,而不是剝削和壓迫。因為在整個社會職稱裡,任何一個職位,從來沒有被賦予任何權力去剝削或是壓迫任何一個階層人民。包括天子,公侯這些社會重要政治身份,他們之間的區別僅是社會資源分配與社會人治方面,而非表現於政治勢力和社會資源掠奪方面。

也就是,無論是大國小國,或是諸侯國,大家遵循的一種社會管理分配製度,而這種分配製度又建立在地理特性和人口需求的基礎上,並非是建立在類似西方社會的剝削,掠奪和壓迫的政治體制基礎上。事實上,在中國幾千年的人文環境裡,任何人,任何團體的剝削,掠奪,壓迫行為都要接受社會道德的強烈譴責。哪怕是官僚主義嚴重到一定程度,也一定會被人民打著正義的旗號直接推翻,建立新的社會政權。

是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情懷裡,社會管理,也就是政權,必須是建立在人治基礎上,必須建立在堅固的社會道德文化秩序上,哪怕是天子之高位,也無法逾越人治和道德的文化力量,一旦在這些問題上逾越過界,隨時可能被民反被推翻。這正如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篇所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同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也。

所以,仁君即仁政與德政,而仁政與德政,表現於執行力上,就是社會資源分配問題,而社會分配必須建立在實際人口需求的基礎,人口需求不過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是政權參與者的社會責任。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在社會資源分配問題上,子曰:不患寡患不均。我們前面討論到,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思想意識是同步化,也就是說,物質基礎決定社會整體意識形態。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人們的物慾意識形態也建立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資源上,活在煤油燈與馬車的時代,人們自然不會對電力和汽車有任何物慾需求,畢竟人們的物慾意識形態上,不可能超越社會生產力,不可能超越幾十年或是幾百年後的科技。所以,社會生產力資源,是一個時代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程序的問題,不是社會資源分配製度的影響因素。所以,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是一個社會安定的主要因素。這正是中國孔子的觀點:不患寡患不均。

十一:大國之卿,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國三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十二: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十三: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辯,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定位,然後之。

十四: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塗弗與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十五: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期。

以上這幾段話,所表達的是政治職稱任命制度,也就是政治職位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也就是政治關係網的呈現。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上,天子是政權的最高權力代理人,重要政治身份任命權歸屬於天子,一般政治身份任命權歸屬於諸侯國君。但是,天子的這種最高權力代理人,所對應的是政治關係的管理與維護上,並非是資源分配方面的特權,並且這種任命權更多表現在社會責任上,需要遵循一定的考核制度。

客觀原則上,天子的政治權力也必須尊重社會道德規則,需要符合民心民情。從辯證關係上,整個社會關係,或是政治權力上,道德的力量才是至高的權力標準,包括天子在內,都必須遵循一定的道德約束。在朝為君,在家為父,為夫,為兒,所以,在道德方面,必須孝敬父母祖先,愛戴妻兒,特別是對父輩,依舊接受一定的禮數。所以,道德與禮數的作用力,適用於整個社會,適用於任何人,與身份和權力無關。

天子有最高的政治權力,但在道德與仁義禮智上,他沒有特權,必須接受合乎社會身份的道德禮數。正所謂是,天子治國理政,仁德治天子。終究,在中國幾千年的君王諸侯政治制度裡,從來沒有最高權力,從來沒有最高身份,如果有,那就是道德,仁義與禮數。對於天子,德政乃為聖人之治,而德政的表現,則為維護天下民生的長久利益。

十五: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闢。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製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巡守之禮。歸假於祖禰,用特。

十六: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這一段話,主要表達了天子巡遊天下,體察民情風俗,考察地方官員制度,並祭祀全國名山大川,體現了從天子到民間對相關禮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哪怕是天子,擁有最高的政治權力,也必須接受相關社會制度的約束,以起到以身作則,上行下效的社會典範。也就是說,天子身份,也必須在眾目睽睽下,遵循相關的社會禮教。天子的政治權力,用以治國理政,關懷天下百姓,解天下百姓之憂。從這一點上,中國的天子,雖然也代表政治權力,但從文化屬性上,理想、情懷、榮譽這些文化元素重於權力與財富。

人類哲學:自然與人類社會(一)

圖片與內容無關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先來聊聊儒家思想的文化淵源。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以下內容摘自《史記。孔子世家》

一: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二: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睢之亂以為風俗,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四: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五: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

六: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疾。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

七:其於鄉黨,恂恂似不能言者。其於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爾。朝,與上大夫言,闇闇(an)如也;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門,鞠躬如也;趨進,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鼓瞽者,雖童子必變。

八:“三人行,必有我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使人歌,善,則使復之,然後和之。

九:子不語:怪、力、亂、神。

十:子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鱗,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十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至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十二: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從上面這一大段話裡,我們明顯看出孔子身上強大的知識體系,研習《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研習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王道、六藝。並著力編著修訂《詩經》、《書傳》、《禮記》。並詳細註釋《易經》的《彖辭》、《錫辭》、《卦》、《文言》。又以《詩經》、《尚書》、《禮記》、《樂經》作為教材教育學生。所以,孔子當年的學知與見解,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用通古博今,學富五車等這些詞語來讚美他都有些謙遜了。正如他自己所說,“知我者其天乎。”